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以产业链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曲永义
[摘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确立的新方略、新坐标、新定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通过构建恰当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链相关主体协同形成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相机抉择融合融通、规则规制、技术突破、资源共享等政策策略,加快产业链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以产业链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全文
[
PDF
861749.0 MB ] 2023.1 (10):3-7 浏览( 1678 )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不可持续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现代化目标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全面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全文
[
PDF
504834.0 MB ] 2023.1 (10):8-11 浏览( 1558 )
加快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作者:
钱勇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环境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全文
[
PDF
670235.0 MB ] 2023.1 (10):12-16 浏览( 1558 )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作者:
李宏伟
[摘要]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本文从理念、制度、战略等三重维度探讨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文
[
PDF
676089.0 MB ] 2023.1 (10):16-20 浏览( 1468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与路径引领
作者:
叶琪,黄茂兴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学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的、共享的,与新时代对外开放理念相融合,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抗击新冠疫情、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中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人类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性牢牢把握住了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共性难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容的矛盾,为人类生态文明进程指明了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树立了中国样板。
全文
[
PDF
1598229.0 MB ] 2023.1 (10):21-32 浏览( 1490 )
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基础
作者:
李桂花,陈诗棋
[摘要]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伦理原则,也要按照美的逻辑来进行。若使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美的逻辑,需从分析其美学基础入手。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态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指引,从根本上起着导向性作用;生态美学作为中西迥异却又各领风骚的新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合理内核的理论框架;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一片肥沃的土壤,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融入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态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共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美学基础。
全文
[
PDF
1179750.0 MB ] 2023.1 (10):33-44 浏览( 1472 )
城市扩张对公共交通供给影响
作者:
黄一诺,吕爽,崔丹,李国平
[摘要]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郊区外圈逐渐出现了外延式扩张现象,城市扩张现象作为城市化过程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基于2009—2017年中国地级市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数据,结合非参数DEAmalmquist方法计算不同城市的公共交通供给效率,探讨中国城市扩张的外部性对于城市公共交通供给效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城市扩张对公共交通供给效率的影响进行异质性分析。创新点在于,关注城市扩张对城市交通供给这一直接影响机制,并着眼于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全国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避免了以往相关研究以省级或单个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可能造成的估计偏误;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由于反向因果关系或缺乏对遗漏变量的考虑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对因果关系进行更加清晰的识别。结果显示:(1)城市扩张现象在我国中西部、东部地区显著存在,东北部地区城市扩张现象不明显,且内部差异最小;(2)总体上城市扩张显著提升了城市公交供给效率;(3)其影响效应在我国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城市扩张对于城市公交供给效率存在正向显著作用,但在东北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全文
[
PDF
1435788.0 MB ] 2023.1 (10):45-65 浏览( 1594 )
北京都市圈治理的实践探索及应对策略
作者:
宋迎昌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北京行政区治理经历了由中心城区城市治理转向行政区全域城市治理的漫长探索过程。北京全域城市治理面临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给刚性约束、人口规模膨胀无法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无法独善其身等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北京开启都市圈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未来北京都市圈治理依然面临着新课题和新挑战,为此建议采取加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和雄安新区高端产业植入、开展健康北京都市圈建设、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北京与环京地区同城化制度等措施,提升北京都市圈治理现代化水平。
全文
[
PDF
1666535.0 MB ] 2023.1 (10):66-79 浏览( 1461 )
20世纪以来滇池生态修复路径初探
作者:
周琼,徐艳波
[摘要]
滇池生态修复是高原湖泊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局部、传统的表征修复,主要采用植树造林、法制治污、水体置换等措施;二是转型期的边污边治,主要采取湿地建设、环湖截污、雨污分流等方法,以实现水体的自我净化;三是生态文明建设阶段从工程治理到流域治理的全方位修复,持续采取环湖截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生态协同修复等手段。滇池生态治理的经验显示,本土化及全球生态整体观应该成为湖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并确立“大滇池”治理理念及全流域联动治理方略。
全文
[
PDF
1585428.0 MB ] 2023.1 (10):80-90 浏览( 1440 )
“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以来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测度与评价
作者:
吴传清,赵豪
[摘要]
能源安全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西气东输”工程极大缓解了中国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本文从能源供应安全、市场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四个维度构建了一套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中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能源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得出结论:第一,样本期内中国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低于042,处于预警及一般安全状态;第二,从时序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水平经历了“西气东输”工程提升、金融危机阻碍、能源市场波动和新时代改善四个发展阶段;第三,从空间角度看,中国省域能源安全水平呈“Y”字型分布,且从西部向东部呈递减状态。针对中国能源安全平均水平整体较低和不均衡问题,应通过制定差异化能源政策、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确保能源安全。
全文
[
PDF
1445956.0 MB ] 2023.1 (10):91-102 浏览( 1526 )
1
2
您是第 2764167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