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方法逻辑
作者:
沈满洪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严密的方法逻辑。第一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从普遍联系角度看,金山银山离不开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从永恒发展角度看,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的根基,而且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个层次是系统论方法。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大哲学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第三个层次是生态学方法。按照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要坚持生态生命观、生态优先观;参照仿生学的理论,要坚持循环发展观、社会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根本方法到具体方法的和谐统一,对于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3-13 浏览( 108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的逻辑要义、内涵意蕴与实践路...
作者:
周鑫;张满银;
[摘要]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从逻辑维度看,通过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重构,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价值属性进行重新诠释,有利于进一步确认生态要素的系统价值;通过明确高质量发展特质,有利于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从其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赋能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需要在发展理念导向、发展动力引擎和发展制度保障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14-24 浏览( 82 )
中国林长制改革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作者:
董玮;高洪飞;田淑英;
[摘要]
林长制改革是自然资源治理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评估其是否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在收集2013—2020年全国329个地级市林长制改革试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其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长制改革通过提高营林技术水平,改进了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率,提高了地区环境改善水平;通过提高绿色基础产业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升级程度,增强了生态产品价值在农村地区的分配,带动了地区绿色基础产业规模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林长制改革应进一步创新资源管护机制、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强化林业产权政策、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夯实“责任链”“协作链”“参与链”,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25-41 浏览( 53 )
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
赵传松;赵秀青;刘传明;
[摘要]
绿色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探究中国全域及四大地区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2011—2023年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呈现升高的趋势,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地区效率最高,中部最低。(2)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空间差异化逐渐缩小,中部与东北地区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显著,超变密度差异是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政策经济密度和绿色创新转化效能是影响绿色城市更新的主导因子。中国绿色城市更新各区域存在差异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提升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应该既要从区域全局视角出发又要针对区域优势进行分类施策。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42-57 浏览( 71 )
数实技术融合、企业竞争力与绿色转型
作者:
张新月;刘智云;师博;
[摘要]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源泉,也为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并借鉴波特竞争力模型构建一个包含供应链竞争、产品竞争和经营竞争的多维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借助专利IPC分类号识别2010—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实技术融合行为,对数实技术融合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竞争力增强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实技术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提高企业话语权、促进产品优化和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打破绿色转型困境。对通过境内交易或自主改造进行技术迭代、利益相关者具有绿色发展诉求、市场竞争压力高的企业而言,数实技术融合对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补充了发挥数字技术绿色效应的机制研究,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58-73 浏览( 69 )
气候变化的损失何以被低估?——基于老龄化社会的代际调查与定量研究
作者:
禹心郭;肖椋;阮韵晨;
[摘要]
传统研究往往低估气候冲击所造成的福祉损失,其不仅低估了非货币的福祉损失,也低估了代际结构老龄化的叠加损失。本文旨在揭示气候冲击下福祉损失何以被低估,尤其当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及早部署气候适应措施,将给社会整体带来额外的福祉收益。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人群数据,通过年龄代际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群体福祉损失的影响差异和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气候冲击给老龄化社会整体福祉带来明显损失,且老年前期、初老期和高龄期的群体福祉损失逐步增多,即相同气候冲击下的老龄化社会将承受更大程度的福祉损失。(2)机制研究表明,提高健康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抵御气候冲击与福祉损失的重要传导路径。(3)进一步分析显示,提高家庭收入与代际支持、增强社会资本与社会保障是支撑应对气候冲击的有效举措。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中国应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及早减排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74-89 浏览( 1019 )
绿色金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资源配置与创新激励
作者:
鲁仕宝;
[摘要]
在绿色金融规模快速增长及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通过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激励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的94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实证研究绿色金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规律及特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问题较为复杂,存在着企业规模、所有权属性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等的差异性。以绿色贷款及绿色证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能够明显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绿色贷款对产业链上游企业及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控制变量中的企业规模和现金流量之比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呈负相关。本文结合模型分析结果,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如何利用ESG的资本工具和市场工具推动绿色金融走向多元化;二是如何基于相关产业及企业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绿色金融工具;三是如何创新绿色产业的授信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四是中西部区域如何创新绿色金融工具。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90-106 浏览( 62 )
科技金融的绿色效应研究——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
安梦天;李雪娇;
[摘要]
金融政策能够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地区绿色转型有重要影响。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2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地区的绿色转型,这一结论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之后依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政策”通过创新绿色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激发市场活力来降低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市场主体活跃、人力资本富集的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及非工业主导型城市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基于以上结论,文章进一步提出了运用金融手段促进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107-122 浏览( 66 )
“全球南方”国家的绿色可持续现代化探索——以拉美为例
作者:
韩晗;
[摘要]
拉丁美洲国家正面临“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挑战: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这一挑战涉及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多维度问题。尽管拉美较早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其实践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外部理念和实践路径的“水土不服”促使拉美反思本土理念的“现代化”路径。区别于发达国家因环境破坏引发的对后工业时代反思的理念发展路径,拉美以“美好生活”(Buen Vivir)、“帕恰妈妈”(Pachamama)和共同体为代表的印第安人理念,随着知识领域去殖民化理念的浪潮而兴起,丰富了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这些本土理念在打破殖民中心主义理论偏见、推动本土发展政策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拉美国家探索当代生态文明道路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拉美的理念和制度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成功经验未来或成为中拉在全球南方框架下发展理念、实践与合作的新机遇与新亮点。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123-135 浏览( 77 )
1
您是第 3148404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