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厚意蕴
作者:
方世南
[摘要]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以坚定政治立场和深厚人民情怀对人民庄严承诺的政治理念、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彰显出鲜明的红色色彩,又是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深厚人类情怀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命危机交织在一起的重大危机,以切实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彰显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色彩,闪耀着红绿交融的生态政治光辉。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领悟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人民环境权益在内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确保人类在地球美好家园中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全文
[
PDF
1175542.0 MB ] 2022.1 (9):3-11 浏览( 1914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作者:
张云飞;李娜
[摘要]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是对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之一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新概括和新表述。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将各种自然要素、自然过程、自然系统看作生命共同体或有机生态系统,坚持系统管控国土空间、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环境污染、系统修复生态安全系统、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据此,我国完善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制度体系。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科学方法论保证。
全文
[
PDF
1166523.0 MB ] 2022.1 (9):12-30 浏览( 1669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生态与资源平衡思想的谋划
作者:
马军;刘晴靓;张瑛洁;宋丹;罗从伟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属于“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本文从空间地域、流域环境、水源分布、气候变化、城市与农村关系以及黄河流域产业的角度,系统分析黄河流域生态失衡现象,阐明生态和资源失衡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民生建设造成的影响;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区域条件,提出科学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应用策略;基于多元统筹、协同联动机制,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绿色发展框架、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等建议。从而为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对策,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
[
PDF
1176566.0 MB ] 2022.1 (9):31-43 浏览( 1751 )
黄河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的路径选择
作者:
郝宪印;王韧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黄河国家战略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优势与短板,通过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先进经验,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的具体路径。认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的龙头作用,需首先在龙头塑造上下功夫,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形成“一群两心三圈”的龙头发展格局;同时,还要突出自身比较优势,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沿黄达海大通道,不断强化跨区域、跨流域产业协作,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
全文
[
PDF
1111803.0 MB ] 2022.1 (9):44-54 浏览( 1646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超大城市群的特殊性与行动路径
作者:
方创琳;王洋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四大湾区之一,主要发展指标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是对我们国家经济贡献最大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未来有望建成全球第七大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四个特殊性,即远程驱动带来的高度外向化、体制机制运行的多元化、梯度落差导致的高度差异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高度同质化。我们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和集聚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美丽富饶大湾区总体建设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六个具体行动路径:远程驱动,强化大湾区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强大吸管效应,建成全球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基地;近程联动,无障碍畅通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效率;湾内互动,引导高端要素向环珠江口集聚,拓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智能撬动,加快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建成智能大湾区和智慧型城市群;绿色带动,推进大湾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成富饶美丽大湾区;体制先动,逐步理顺大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建大湾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全文
[
PDF
1201287.0 MB ] 2022.1 (9):55-67 浏览( 1704 )
建设陆海统筹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兼论深圳市大鹏新区的探索方...
作者:
李佐军;王俊
[摘要]
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是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实现和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深圳市大鹏新区具有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的条件和优势。结合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建议大鹏新区建设国内首个陆海自然资源资产全覆盖的交易市场,重点要从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对象、制定自然资源资产交易规则、强化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监管、加强自然资源交易能力建设等方面着力,探索陆海统筹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的大鹏模式,争取成为自然资源资产交易的国家示范区。
全文
[
PDF
1106346.0 MB ] 2022.1 (9):68-78 浏览( 1620 )
城镇化模式: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进程之一。城镇化模式的实质,是在不同发展内容和约束条件下的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最优空间组织方式问题。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福祉。工业革命后大规模城镇化现象的出现,根本动因是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福祉。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现在互联网条件下的绿色发展时代,随着发展理念和发展内容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对空间组织方式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的城镇化模式,不论是城市承载的内容,还是城市自身的组织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产物。当作为城镇化基础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因不可持续而发生根本性转变时,城镇化模式也要相应地发生根本性转变。尤其是,目前全球范围的碳中和共识与行动,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一个新的绿色发展时代的来临。新的发展范式必然要求新的城镇化模式。因此,思考城镇化问题,必须从传统工业文明思维转向生态文明思维。
全文
[
PDF
1105342.0 MB ] 2022.1 (9):79-87 浏览( 1755 )
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演进脉络与创新探索
作者:
梁本凡;刘夏青;康文梅
[摘要]
1949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启了一系列创新探索,重彩勾绘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其中,1949—1978年的第一次创新探索,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78—2012年的第二次创新探索,构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2012年以来的第三次创新探索,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提升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高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上了可持续、良性循环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轨道。
全文
[
PDF
1103895.0 MB ] 2022.1 (9):88-96 浏览( 1621 )
“一带一路” 绿色转型:合作机制、挑战与路径
作者:
孔祥荣;石庆芳
[摘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转型合作成为“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推进绿色转型合作既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满足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绿色转型需求和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将通过空间溢出机制、直接增长机制、资源再配置机制促进绿色转型。目前,推进“一带一路” 绿色转型合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沿线国家绿色转型需求多样化、实现工业化与绿色转型发展的矛盾、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竞争、缺乏绿色投融资体系和绿色转型合作经验等。中国应注重合作的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绿色标准制定、发挥绿色金融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以促进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全文
[
PDF
1118819.0 MB ] 2022.1 (9):97-107 浏览( 1597 )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摘要]
全文
[
PDF
1071872.0 MB ] 2022.1 (9):108-112 浏览( 1562 )
1
您是第 2764203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