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
吕文斌;赵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努力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深入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深化改革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持续完善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政策的协同效应。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3-14 浏览( 55 )
绿色转型引领发展的特征、挑战与取向
作者:
刘宇炫;王毅;
[摘要]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但仍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十四五”时期,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出现深刻变化,为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并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将绿色转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并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系统抓手。绿色转型引领发展是当前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反映出我国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将有助于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引领发展还将面临持续不断的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全球绿色发展的大势,创造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竞争力等挑战。未来我国需要继续坚持绿色转型引领发展的战略取向:一是以科学的力度和节奏推动绿色转型引领发展;二是高效和安全地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务实行动。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15-29 浏览( 69 )
应对全球气候危机亟需发展范式转变——2024气候变化专家立场报告...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30-33 浏览( 17 )
中国公众如何看待气候变化——2024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报告执行...
作者:
张永生;禹湘;禹心郭;王沐丹;亢楠楠;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34-35 浏览( 18 )
携手推动全球绿色转型——COP29生态文明研究所共同主办边会综述
作者: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36-40 浏览( 18 )
数字技术、环境治理与企业合规——以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为例
作者:
李玉红;王皓;
[摘要]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近十年,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成为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技术变量。本文以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为例,分析数字技术促使企业环境合规的内在逻辑。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通过提高违法排污识别概率而增加企业违法成本,为企业环境合规创造激励相容条件。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精准治污”,消除县域和行政边界地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数字技术应对了工业污染排放空间变化带给环境监管的挑战。我国应积极推进县域和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创新制度规则以容纳数字技术的嵌入,降低数字技术成本以覆盖中小企业的排污实时监测,加强大数据应用研究,为实现高水平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41-51 浏览( 24 )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
作者:
郑强;苏燕;董战峰;
[摘要]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血液和润滑剂,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本文基于2003—2022年黄河流域9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效率,并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以科技创新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2)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升;(3)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科技创新双门槛效应。由此应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提升生态经济效率。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52-65 浏览( 19 )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土地出让政策与碳排放研究
作者:
侯麟科;徐明宇;林士新;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黄河流域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本研究在阐释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黄河流域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黄河流域土地出让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出让政策显著降低了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这一减排效应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样存在,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工具变量等处理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发现,技术创新、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土地出让政策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实现路径。同时,土地出让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升,土地出让政策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单调递增。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出让政策还抑制了碳排放增长率和工业碳排放强度。本研究丰富了黄河流域低碳转型的相关文献,为通过优化土地政策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66-83 浏览( 20 )
生态补偿方案下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富民效应实现
作者:
丛建辉;高慧;徐甜;
[摘要]
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聚焦生态补偿“如何市场化、多元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可持续”的难题,以黄河流域典型生态脆弱区吕梁山区生态扶贫期间形成的生态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产品溢价核算-生态补偿标准合理界定-生态补偿金额最优动态递增”综合性生态补偿框架,提出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实现可持续富民效应的新方案。研究表明:(1)生态脆弱区进行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可依据地区生态价值溢出值确定,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补偿区与7个受偿区;(2)固碳释氧功能贡献的生态价值可通过碳交易形式进行跨区域的市场化补偿,而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三种功能所贡献的生态价值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地区间横向补偿,由补偿区内水利、水电、工农业部门以及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两种补偿金额占比约为5∶3;(3)实施补偿规模阶段性递增机制,生态转移补偿规模按每五年8%—15%—20%的速率递增为最优递增速率。研究提供了如何采取可操作性生态补偿的方式破解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产生可持续富民效应的难题。
全文
[
PDF
1.0 MB ] 2024.6 (11):84-99 浏览( 16 )
1
您是第 3148384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