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通向涅槃重生之路: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的绿色赋能效应
作者:
陈秀英 刘胜
[摘要]
区位导向性扶助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究竟是“绿色增长陷阱”还是“涅槃重生推力”呢?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本文匹配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等,基于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构造了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型双重差分法识别了政策实施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引入了调整对照组、PSM-DID、克服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的处理效应异质性的潜在偏误的策略等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有助于企业通过转型升级促进产能提升,还能通过对污染企业的选择效应来实现污染减排效果,以及激励企业加强去污设备的投入来改善环境绩效。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依赖矿产资源的地区、位于国界或省界及海岸线的地区、非贫困地区及重工业行业的分样本中,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的污染减排效果更突出。进一步地,在空间维度上,当距离省会城市渐远时,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效应总体上趋于减弱;另外,随着与地级市中心的距离变远,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排放强度则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区域异质分布特点。在目标管理预期上,当地区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时,更利于强化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当地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尤其对在上一年增长目标未完成而适当调低的地区而言,这一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本文拓展和丰富了援助型区位导向性政策何以激发资源枯竭型地区绿色潜能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对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绿色转型实践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全文
[
PDF
1322818.0 MB ] 2024.4 (11):98-116 浏览( 257 )
银行ESG偏好能否抑制企业漂绿行为?——来自银企信贷匹配的经验证...
作者:
陈东晖 于学伟 张骏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鉴于此,本文以2013-2023年我国上市企业和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手工整理16万条银企逐笔贷款记录以实现银企信贷关联,基于媒体报道和企业年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了商业银行ESG指数与企业漂绿指标,实证检验发现:(1)商业银行ESG偏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漂绿,该结论经工具变量法、PSM处理、动态广义矩估计和双重机器学习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通过信贷配置效应和信息治理效应来抑制企业漂绿,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是银行ESG偏好抑制企业漂绿的重要作用机制;(3)银企ESG具有明显的协同现象,能够通过“信贷配置协同”和“信息治理协同”加强银行ESG对企业漂绿的抑制作用;(4)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具有普惠效应和互补作用,银行ESG对企业漂绿的抑制效果在中小民营企业和市场关注度低的企业中更明显,银企ESG的协同现象也相对更强。
全文
[
PDF
1524018.0 MB ] 2024.4 (11):74-97 浏览( 343 )
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清单构建与实现方式研究——基于多尺度空间视角
作者:
金田林 王继源
[摘要]
生态产品开发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总结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需特点以及生态产品开发和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提出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方法清单和价值实现方式。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产品价值开发主要有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和市场为主、政府为辅两种路径,形成了9种典型开发模式。(2)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清单包括生态保护、调查监测、产品规划、机制建设、产品生产、价值核算、营销推广、绿色金融、产业融合、利益联结10方面32项工具。(3)行政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发挥各层级政府建章立制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高品质开发,生态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基础上的高溢价可持续开发,经济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有效发挥庞大消费市场作用并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开发平衡。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推动多尺度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519704.0 MB ] 2024.4 (11):63-73 浏览( 235 )
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影响研究
作者:
李睿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绿色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作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配合与之相契合的人力资本,将会进一步为绿色创新发展赋能。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人力资本和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因目前中国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使得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影响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且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作用不同,其中东部地区正向显著。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本差异化发展战略,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发展的赋能效应,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文
[
PDF
1090157.0 MB ] 2024.4 (11):48-62 浏览( 254 )
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
俞佳立 甘晨 吴青山
[摘要]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法、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系统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效率总体水平不高,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碳排放效率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U”型空间格局,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资源型省份碳排放效率较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碳排放效率,该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变换模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省份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各地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融入普惠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
全文
[
PDF
1121683.0 MB ] 2024.4 (11):31-47 浏览( 313 )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摘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现代生产力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既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繁荣,也引发了深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遭到严重破坏。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质生产力正是中国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引领全球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丰富与创新了绿色生产力理论,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本文分析认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战略路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以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先进产业、绿色生活方式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必须加快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加快形成绿色新型生产关系,支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全文
[
PDF
1079829.0 MB ] 2024.4 (11):17-30 浏览( 294 )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历史进路与实践指向
作者:
林震
[摘要]
绿色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所内涵的标识性概念,指的是发挥绿色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生产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合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指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绿色生产力在实践指向上遵循“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引领—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绿色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绿色体制机制为保障”的发展逻辑,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全文
[
PDF
1081922.0 MB ] 2024.4 (11):3-16 浏览( 330 )
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思考
作者:
张志强
[摘要]
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化模式带来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如何在现有新古典环境经济学之外,走出一条新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模式,我觉得这一努力非常重要。在基于现有标准经济学产生的传统环境经济学背景下,还有没有可能摆脱标准经济学里面基本的哲学预设,找到跟生态文明状态配合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方式,我觉得这是构建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中特别重要的初衷,也是尝试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全文
[
PDF
337235.0 MB ] 2024.2 (11):22-23 浏览( 267 )
引领生态文明研究方向和学术前沿——《生态文明研究》发刊词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创办一本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学术期刊,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2024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主办的原《城市与环境研究》期刊,更名为《生态文明研究》。2024年4月,《生态文明研究》正式发刊。
全文
[
PDF
419732.0 MB ] 2024.2 (11):1-2 浏览( 1065 )
国家空气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及影响机制分析
作者:
王宇杰 陈飞宇 张婧男
[摘要]
优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必要路径。研究基于2013—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合成控制法和交互项模型对NAQI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机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20年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持续改善的变化趋势。其中,AQI、PM2.5和PM10年均值分别由2013年的120.20、83.64μg/m3、138.94μg/m3下降到2020年的68.38、34.45μg/m3、59.25μg/m3。(2)2013—2020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的AQI、PM2.5和PM10水平均有所改善,且城市间差异逐渐减小。其中,2020年AQI和PM2.5的高值区域(中度和重度污染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区域。(3)政策实施效果分析发现,NAQI行动计划实施对重点区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NAQI行动计划实施后,重点区域AQI、PM2.5和PM10年均值分别多下降了4.5%、10.08%和6.75%。但从局部来看,NAQI行动计划对不同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该政策对部分城市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4)影响机制分析发现,NAQI行动计划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等途径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5040723.0 MB ] 2024.3 (11):98-111 浏览( 448 )
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作者:
朱红艳 张春敏
[摘要]
文章以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结合特定产业和研究区域特征,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维评估框架,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及障碍度模型对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序变化上,2012—2020年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五维系统基本保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的等级次序,增速为下游>上游>中游,空间差异呈“先增后减”时序演化规律。(2)在空间分布上,空间格局继承性明显,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阶梯状递减格局,空间非均衡性和极化现象突出,逐渐形成“低低集聚、高高靠拢”的空间演化态势。(3)在障碍因子上,生态基础脆弱、研发能力薄弱、文化开放性不足是制约黄河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普遍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
全文
[
PDF
1122866.0 MB ] 2024.3 (11):86-97 浏览( 461 )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创新探索
作者:
蔡威熙 林学启
[摘要]
黄河宁,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党领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蕴含着深刻的逻辑理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治水理念,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治黄的经验方法,回应了新时代科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形成了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统筹全流域整体性治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宝贵经验;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难题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全文
[
PDF
1145092.0 MB ] 2024.3 (11):71-84 浏览( 486 )
生态产品供需的空间关联与匹配路径研究
作者:
贾若祥 胡蕾 窦红涛
[摘要]
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具有不均质分布特征,供需空间错配是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总结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及服务流的研究进展,梳理出生态产品供给、需求、服务流等基本概念内涵、量化方法,以及促进供需空间匹配和价值实现的策略设计等。为应对国内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将生态产品空间关联特征纳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提出一个生态产品供需空间关联分析框架,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强调刻画生态产品供需空间分布,识别供给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流通环节强调依据生态产品传输特征提高流通和供需对接效率;在分配环节强调优化分配制度设计,促进价值实现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以内蒙古为例,分析生态产品供需空间关联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1770960.0 MB ] 2024.3 (11):58-70 浏览( 491 )
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作者:
鹿文亮 朱永彬 王晓明
[摘要]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产业变革,其中尤以电动化进程和趋势最为显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取代了传统燃油车的变速箱、发动机等环节,产业环节的变化必将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汽车产业所带动的相关从业人员规模高达千万量级,深入研究电动化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就业的影响意义深远。本文通过构建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基于对未来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的预判,预测了汽车产业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情况,并提出应对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变化的就业应对建议。研究表明,汽车产业的变革将直接和间接催生大量新兴就业,但同时电动化过程也会对传统的汽车就业岗位带来冲击。其中,生产制造环节减少的就业岗位最多,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环节的就业岗位影响则不太明显。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的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机械设计制造、内燃机、变速器等专业转向了化学、材料、电子电气、软件工程等专业。令人鼓舞的是,电动化推进了汽车产业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大量就业岗位需求。在汽车产业规模逐步增加的总体发展趋势下,生产制造岗位总数减少以及研发岗位占比提升,推动汽车产业就业岗位向高端化发展,岗位要求和岗位收入均有所提升。为了应对岗位需求变化对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就业的冲击,国家层面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和就业政策预案,确保产业顺利转型与社会平稳过渡。
全文
[
PDF
1407676.0 MB ] 2024.3 (11):42-57 浏览( 421 )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评估框架及测度
作者:
刘世锦 赵勇 刘耕源
[摘要]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任务。本文分别使用碳生产率、环境质量指数、单位面积生态资本服务价值和人均GDP四个指标来刻画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并参考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思路,发展了一套“四位一体”发展指数方法,对我国253个地级以上城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水平进行测度。本文在对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还根据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关系将城市划分四大类型(高增长-高绿色、高增长-低绿色、低增长-高绿色和低增长-低绿色)进行考察。“四位一体”指数评估方法完善了绿色发展评价和核算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扩展性,可在不同区域层面上进行核算,对城市的发展轨迹进行动态化追踪。
全文
[
PDF
2588654.0 MB ] 2024.3 (11):21-41 浏览( 474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向度、叙事话语与实践指向
作者:
耿纪永 王鑫
[摘要]
生态文明是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文明智慧,又吸收了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精华,其理论性、时代性、可行性增强了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能够构筑中国生态文明叙事话语、彰显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情怀、贡献中国生态治理智慧,在价值向度层面阐明其何以国际传播。提炼以生态民生为导向、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以生态承诺为目标的叙事话语,试图在国际话语场域构建话语共识和认同,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阐明其以何国际传播。在实践层面,以国家叙事构筑叙事路径、以共情叙事聚合内生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效能提升,以期探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传播中的有效抵达,从而彰显其对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贡献。
全文
[
PDF
1072854.0 MB ] 2024.3 (11):12-20 浏览( 710 )
论习近平数字生态文明理念蕴含的辩证法则
作者:
方世南
[摘要]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一个全新理念和重大标识性概念,也是我国在推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目标。习近平数字生态文明理念蕴含多种辩证法则,即具有绿色化和数字化良性互动的辩证法则、政治性和社会性密不可分的辩证法则、党政主导性和公民参与性紧密结合的辩证法则、系统性和协同性相互关联的辩证法则、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相得益彰的辩证法则。学习贯彻习近平数字生态文明理念和把握其中蕴含的这些重大辩证法则,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运用好辩证思维,在探索和遵循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循序而进、高效安全地促进数字生态文明健康发展,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地球美好家园,蹄疾步稳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全文
[
PDF
1054360.0 MB ] 2024.3 (11):3-11 浏览( 389 )
全球60个新兴经济体2010—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
作者:
清华大学关大博讲席教授团队
[摘要]
构建科学的二氧化碳核算体系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的基石。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增长源之一。但是,当前仍缺乏全面、细致以及统一的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导致相关的减碳技术、资金、政策等研究难以开展,从而制约了新兴经济体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相关低碳发展规划的制订。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编制了2010年至2020年60个新兴经济体全口径、全透明、可验证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清单。该清单详细核算了分能源类型、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具有长时间序列、行业统一等特征。该清单旨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对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全面分析不仅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估减排效果,还能落实全球盘点和预测未来碳排放趋势,有效推动新兴经济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全文
[
PDF
1510204.0 MB ] 2024.2 (11):114-124 浏览( 1146 )
环境司法强化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基于环保法庭设立的证据
作者:
刘和旺 罗勇 郑世林
[摘要]
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保障。以环境司法护航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从2007年开始我国陆续在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本文利用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研究环境司法强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研究发现:(1)环保法庭的设立大约降低了28%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6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且之前二氧化硫排放较高地区的降碳效果更为明显,即环境司法强化存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2)异质性检验表明,在法律环境水平较高和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地区,环保法庭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更为显著;在非资源型城市,环保法庭的降碳效果更为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环保法庭会通过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公众环保参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4)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而非司法去地方化,是引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期望为中国环境司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经验支撑和政策启示。
全文
[
PDF
1828095.0 MB ] 2024.2 (11):100-113 浏览( 1125 )
环保司法信息公开与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作者:
华秀萍 尹航 程思睿 赵刚
[摘要]
环保司法信息的公开会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决策。作者以2013年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为背景,使用海量裁判文书文本数据,通过文本分析识别了环保裁判文书,并统计了各地级市首次披露环保裁判文书的情况,以此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在更加透明的司法信息披露之下环保相关裁决的公开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绿色创新水平。研究发现,环保裁判文书的披露,对于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通过提升企业高管环保认知以及增强政府环境监管压力这两个途径作用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异质性研究表明,环保裁判文书的披露对具有较低政企关联、位于较高绿色关注度地区以及融资约束较低上市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有更显著的提升。此外,环保裁判文书的披露对于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绿色专利数量的增长上,也体现在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上。本文丰富了探究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相关文献,为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绿色生产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政府引导和监督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全文
[
PDF
2775641.0 MB ] 2024.2 (11):81-99 浏览( 1042 )
1
2
3
您是第 3014942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