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冠疫情对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检视:问题反思与完善提升作者:潘家华 邹骥 汪同三 李宏伟 秦尊文 吴舜泽 叶江 叶谦 张永生 周宏春 庄贵阳
-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在世界多点暴发,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加大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难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并积极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理念和行动正不断统一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业中来。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及其引致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挑战,本刊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联合举办“新冠疫情对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检视:问题反思与完善提升”学术研讨对话会,旨在为疫情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集众智、献良策,释疑增信笃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到底的共同意志,汇集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交流合作、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的行动共识。
-
全文[ PDF 938.0 MB ] 2020.1 (7):3-19 浏览( 4292 )
|
|
- 北京市雾霾污染治理政府绩效评估与优化路径研究作者:李云燕 孙桂花 邸鹏
- [摘要]近年来,北京市雾霾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秋冬季节雾霾频发。北京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下大气力治理雾霾,这些治理措施的成效究竟如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对治霾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作者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从发展质量、公众服务、政府管理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构建北京市雾霾污染治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0—2016年北京市雾霾污染治理绩效作出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呈上升趋势,且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政府治霾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综合得分明显上升。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加快发展质量升级、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强化政府管理力度、挖掘治霾发展潜力、加大京津冀政府间联动协作等方面提出北京市雾霾污染治理的优化路径。
-
全文[ PDF 1108.0 MB ] 2020.1 (7):20-33 浏览( 3955 )
|
|
- 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消费潜力有多大?——基于新时期中国流动人口消费弹...作者:程杰 尹熙
-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入新阶段,流动人口消费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作者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0—2017年)测算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流动人口消费收入弹性,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估算城镇本地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并据此模拟估算未来流动人口市民化可以带来的消费潜力。研究表明:(1)新时期以来流动人口总体消费弹性已经达到0.67,呈现显著的上升态势,2017年消费弹性提高到0.72,流动人口总体消费行为呈现“本地化”倾向。(2)较之于城镇本地居民平均消费弹性(0.8左右),流动人口消费弹性仍然相对偏低,流动人口消费潜力仍有提升空间。(3)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消费拉动作用显著,基于消费函数模拟的估算表明,若流动人口市民化能够实现流动人口与城镇本地居民消费弹性趋同,到2030年流动人口带动消费总量将达到15.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9.3%,其中由流动人口市民化直接带动的消费增长量约8万亿元,相当于4.7个百分点的GDP。流动人口不仅是城镇劳动供给主体,同样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于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刻含义。
-
全文[ PDF 1182.0 MB ] 2020.1 (7):34-54 浏览( 4019 )
|
|
|
|
- 中国城市CO2排放核算及其特征分析作者:王兴民 吴静 王铮 贾晓婷 白冰
- [摘要]准确估算城市的CO2排放水平,是科学制定城市低碳政策的前提。作者基于城市层面的20种能源消费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重新估算了中国2016年198个地州市的CO2排放,并对其空间格局和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整体看,中国城市CO2排放在总量、人均和排放强度上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特征;其中,中国CO2排放总量最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重庆等地区,人均排放水平和排放强度最高的城市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和华北地区。(2)不同类型城市的CO2排放特征有所不同。资源型城市的C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两个指标均较高;旅游与欠发达城市则均较低;而超大城市和许多特大城市CO2排放总量较高,但排放强度一般均较低;其他城市则不存在明显规律。(3)空间分析表明,中国CO2高排放城市呈现聚集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山东以及晋豫皖资源产区是高排放城市的聚集区。(4)尺度分析表明,不同尺度的CO2排放特征会有所不同。省级尺度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碳排放的环境影响和总量效应,而城市尺度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城市的多样性和阶段性。最后,基于本研究主要结论,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
全文[ PDF 1308.0 MB ] 2020.1 (7):67-80 浏览( 4119 )
|
|
- 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基于城市发展视角作者:孙岩 张昱 刘学敏
- [摘要]城市交通与城市存在耦合发展的特征,城市发展带动交通需求增长并产生大量的交通碳排放,深入理解城市发展对交通碳排放的驱动机制是实现城市交通和城市协同低碳发展的重要前提。作者首先利用油品分摊法估算了1995—2016年北京市交通碳排放量,随后基于城市发展对交通碳排放驱动机制的理解,利用城市异速标度律探析城市规模与交通碳排放的关系,利用STRIPAT模型分析城市发展对交通碳排放的综合驱动作用。结果显示,北京市交通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高于城市规模扩张速度,呈超线性关系;人口规模、城市化进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正向驱动交通碳排放增长,能源技术进步抑制交通碳排放增长;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影响最为显著、经济规模的贡献度最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北京市交通低碳发展的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提高交通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尽早实现脱钩发展,遏制城市无序蔓延、转变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理念,大力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
-
全文[ PDF 1261.0 MB ] 2020.1 (7):81-95 浏览( 4218 )
|
|
- 本地市场效应的由来和研究前沿作者:曾道智
- [摘要]本地市场效应是新贸易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作者回顾了它的起源背景,并解说了从最新研究成果所看出的问题,探讨了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早期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科学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用各种不同的定义描述了大市场和大需求带来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在两国构成的经济空间里,大国的制造业企业份额高于其人口比例,大国是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国,其工资较高。在得出这些结果的模型里,大家都假定了单个生产要素——不可移动的劳动力。这些概念的片面性影响了对本地市场效应的本质认识。后来,通过建立两个生产要素(不可移动的劳动力和可以移动的资本)的模型,学者们把这些概念统一在一个框架里。可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意外。如果考虑多国构成的经济空间,或者采用更为一般的效用函数,会发现之前的很多结果都要修改。
-
全文[ PDF 1106.0 MB ] 2020.1 (7):96-112 浏览( 40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