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者:
高世楫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全文
[
PDF
931151.0 MB ] 2024.1 (11):0-0 浏览( 2590 )
中国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投资
作者:
柴麒敏
[摘要]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同期闭幕的迪拜气候大会上,备受国际社会瞩目的《巴黎协定》第一次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也形成了重要决议,为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2℃以下、努力争取将其限制在1.5℃以下的目标,呼吁各国以国家自主决定的方式,制定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3倍、能效增长2倍等一系列提升行动和支持力度的举措,并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最终在2050年左右实现能源系统的净零排放。全球新一轮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科技、产业和能源革命正进入快车道,绿色和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发展正突破临界点,中国在这一“新赛道”中的成绩尤为突出,“第一赛段”的多项指标位列全球第一。
全文
[
PDF
767720.0 MB ] 2024.1 (11):0-0 浏览( 228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换道超车与未来展望
作者:
王晓明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益严峻。新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等前沿技术研发,保障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安全可靠;同时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支撑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消费。
全文
[
PDF
853454.0 MB ] 2024.1 (11):0-0 浏览( 2381 )
绿色消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朱迪
[摘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以及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2024年工作重点,并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工作重点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全文
[
PDF
755042.0 MB ] 2024.1 (11):0-0 浏览( 2374 )
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作者:
常纪文
[摘要]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指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和制度,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和制度的行为要严格依法依规追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只有参考国际经验制定最严格制度并实施最严密法治才能解决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党内法规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总的来看,不仅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标准、措施严格,而且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序与责任也严格且严密,在我国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国要立足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的衔接和协调,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和责任追究,不断培育全社会生态文明法治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监督。
全文
[
PDF
1170284.0 MB ] 2024.1 (11):17-28 浏览( 2447 )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法律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
巩固
[摘要]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国家依全民意志对关乎全民利益的重要自然资源进行支配和管护的法权,其价值目标、行使主体、客体范围、具体内容等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相关法律制度也须作相应变革。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法律制度以特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凸显,国家所有权行使的法律制度随之向生态化、绿色化迈进,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展提升,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未来,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的法律制度应向以全民公益最大化为指向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迈进,要在理念、目标、制度构建、概念使用等方面作出调整,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性立法,并完善立法体系。
全文
[
PDF
1171847.0 MB ] 2024.1 (11):29-40 浏览( 2385 )
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保护地法治体系的完善
作者:
于文轩 冯瀚元
[摘要]
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保护地法治体系的完善应以生态整体主义理念和生态空间治理范式为理论基础,在内容上包括静态维度的法律体系和动态维度的治理体系。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应建基于宪法价值秩序和权利义务规范,采取“综合法+单行法”的立法模式。自然保护地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包括生态优先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整体治理原则、共同治理原则。分区管控和生态保护红线是自然保护地核心法律制度,应明确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实现两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应采取政府主导、原住居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在管理体制方面建立跨部门和跨区域协作机制,注重原住居民权利保障,在明确行政执法优先的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地行政执法与司法的协作机制,实现自然保护地法治的有效实施。
全文
[
PDF
1163877.0 MB ] 2024.1 (11):41-51 浏览( 1933 )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法律适用机制研究
作者:
蔡正华
[摘要]
受全球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议题的影响,我国建筑业领域的发展迎来新的变革时刻。“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的推动方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力量、绿色建筑发展格局的战略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国际合作的迈进等方面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过分析域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建筑法律适用的先进经验,发现这些国家绿色建筑法律的适用机制存在政府宏观的法律政策引导、技术标准规范的创新升级、绿色建筑政策的多元化推广适用等特点,这为全球绿色建筑领域法律的适用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但是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法律的适用仍然缺乏有效的执法机制,还存在法律适用技术条件不足、政策实施不具体、监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此提出完善有效输出执法效能的机制、提升绿色建筑法律适用技术水平、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主体参与的政策落实机制和完善监管机制等措施,以此将我国绿色建筑法律适用机制纳入“双碳”目标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框架中,实现绿色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文
[
PDF
1161190.0 MB ] 2024.1 (11):52-63 浏览( 2203 )
中国城市资源错配:程度估算与动态演进分析
作者:
戴胜 成金华 陈军
[摘要]
系统判断与有效认识城市资源错配程度及其动态演进过程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采用非参数凸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出2004—2019年285个中国城市劳动力、资本及土地错配程度,利用随机核密度估计量化城市资源错配程度分布动态演进特征,运用俱乐部收敛检验揭示城市资源错配程度集聚效应。在观察期内,中国城市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均存在错配现象,其中资本错配程度略低。总体上劳动力和资本错配程度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趋势,而土地错配程度则维持在高位波动。城市资源错配程度分布呈现多峰态,并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性。结论有益于准确把握中国城市资源配置现状,为新阶段推进城市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统一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参考启示。
全文
[
PDF
4555105.0 MB ] 2024.1 (11):64-78 浏览( 2420 )
低碳城市建设能显著吸引人口流入吗?——来自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
作者:
何雄浪 李楠新
[摘要]
低碳城市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在阐释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9年284个地级市的现实证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建设对人口流动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低碳城市建设总体上产生了显著的人口吸引效应,该结论经过多维度的检验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上,低碳城市建设在沿海城市、较年轻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中产生的人口吸引作用更为突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污染减排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是低碳城市建设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实现路径,污染减排效应与人口流动呈现倒N形关系,就业替代效应与人口流动呈U形关系。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入手评估低碳城市建设产生的人口吸引效应,为进一步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方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全文
[
PDF
1480468.0 MB ] 2024.1 (11):79-98 浏览( 2549 )
1
2
您是第 2775579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