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繁荣中国区域科学
作者:
陈宗兴
[摘要]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著作《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所写的序。
全文
[
PDF
800057.0 MB ] 2021.4 (8):3-6 浏览( 1914 )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研究“三大体系”
作者:
于法稳 郇庆治 陈阿江 刘洪岩 郭永园 徐鹤
[摘要]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推动高水平生态文明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特邀请相关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围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这一主题撰写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全文
[
PDF
1191182.0 MB ] 2021.4 (8):7-27 浏览( 1943 )
超大城市的增长及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作者:
丁成日,何晓,朱永明
[摘要]
伴随全球城市化发展,超大城市增长迅速。作者分析了1980—2020年35个超大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国家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揭示超大城市显著的增长速度,并利用首位度、城市集中度、齐普夫指数和熵测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超大城市对城市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超大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超大城市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1)超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家人口、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2)超大城市的增长使得城市体系结构呈现(至少是局部)发散式的发展;(3)超大城市的增长往往以中小城市的萎缩为代价;(4)超大城市的增长改变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理念。
全文
[
PDF
1173335.0 MB ] 2021.4 (8):28-46 浏览( 1900 )
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主体及实现措施
作者:
宋国恺
[摘要]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一项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可以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碳减排主体归为政府类、市场类和社会类三种类型。基于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作者进一步梳理了我国当前围绕“双碳”形成的约束性目标体系,分析各类行动主体面临的挑战,并针对中央政府、社会成员、科研机构、建筑交通等碳减排主体和领域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543040.0 MB ] 2021.4 (8):47-60 浏览( 1859 )
贸易隐含碳责任问题分析与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
张彬,李丽平,赵嘉,张莉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NCI)的消费侧碳排放核算方法,利用国际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 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EDGAR)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以欧盟、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样本,对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隐含碳进行核算,厘清中国承担的国外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并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多数发达经济体的消费侧排放高于生产侧排放,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发达国家15% ~20%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二是,国家和地区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排放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96。三是,中国承担了大量国外消费侧需求的碳排放责任,承担最多的是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2019年分别占到中国生产侧碳排放的3.8%、3.5%、2.3%和1.2%;四是,技术效应是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各行业具体驱动因素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建议:一是,中国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贸易因素;二是,针对具体行业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减排措施;三是,在国际谈判中充分考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需求;四是,进一步加强基于消费侧碳排放的研究和测算。
全文
[
PDF
1761776.0 MB ] 2021.4 (8):61-75 浏览( 1884 )
城市群发展对城市差距的影响——基于城市集群的视角
作者:
杨孟禹,胡冰璇
[摘要]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地区。作者首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将城市群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使用匹配至城市层面的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间通勤时间测算了城市群发育程度,并对中国城市群类型进行了经验识别。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集群视角经验考察了城市群发展对城市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类城市群发展的城市差距扩大效应最强,Ⅱ类城市群次之,而Ⅲ类城市群发展则能缩小城市差距。进一步地,作者使用清代268年历史地理数据构造的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稳健。研究还发现,Ⅰ类、Ⅱ类城市群发展的要素配置偏向劳动,Ⅲ类城市群则偏向资本,且不同城市群发展对要素错配的矫正幅度也存在差异。要素配置偏向和要素错配矫正程度差异,是城市群发展影响城市差距异质的主要机制。中国城市群战略应坚持分门别类的思路,避免同质化,顺应规律,积极利用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
全文
[
PDF
1075815.0 MB ] 2021.4 (8):76-93 浏览( 1955 )
拉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产业碳关联分析——区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
作者:
王淞,张中华,赵玉焕
[摘要]
拉美、中国和欧美所组成的生产系统构成了“边缘—半边缘—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在产业关联视角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三方碳排放的影响有待厘清。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作者采用区域假设抽取法测算了拉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及强度,分析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产业碳关联中的角色差异。研究表明: (1)2005—2016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拉美国家和中国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则呈现增长趋势;(2)各国双边后向碳关联强度整体上趋于下降,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后向碳关联强度显著增大;(3)相比于在华外资企业,拉美和欧美对中国本地企业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和强度较大,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后向碳关联集中在双方本地企业之间,而中国本地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对欧盟和美国本地企业的后向碳关联规模较大。最后,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拉美国家、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1043591.0 MB ] 2021.4 (8):94-110 浏览( 1827 )
1
您是第 2764214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