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类文明意义与国际战略意义作者:乔清举;
-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人类文明意义和国际战略意义。从环保入手,促发展转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和世界提升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其基本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根”上深化了文明的内涵,提升了文明的高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先进位置,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体基础。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共同利益。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使中华民族居于国际道义上的制高点,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定力量。基于新型能源的绿色技术集群(新质生产力)将是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基础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以倒逼机制推动我国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走到世界生产力格局的中高端位置;突破低阶段文明形态的制约,进入人类文明的高阶段;降低受制于人的对外能源、资源依存度,打破外部势力的遏制;实现现代化路径的战略突围,掌握塑造世界格局的技术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国际环境。
-
全文[ PDF 1.0 MB ] 2024.5 (11):3-14 浏览( 46 )
|
|
|
|
- “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作者:朱旭峰;薛佳依;魏俊杰;
- [摘要]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企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成为必由之路。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全球承诺,更是国内经济、社会的一场重大变革。于企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绿色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同时,企业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进程缓慢、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完善和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面临困境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在理论层面,本文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社会责任三方面构建起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通过技术赋能企业生产、优化改革企业管理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有效改善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思路。在实践层面,本文也为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方案参考和政策启示,推进建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的新型政商关系。
-
全文[ PDF 1.0 MB ] 2024.5 (11):24-36 浏览( 18 )
|
|
- 城市宜居性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视角的分...作者:龚勤林;王舒鹤;
- [摘要]城市宜居性通过供给侧要素推动和需求侧市场拉动两条路径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自然宜居性、社会宜居性和人文宜居性共同构成的城市宜居性,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该结果在替换变量、剔除重点城市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第二,城市宜居性通过要素推动和市场拉动促进创新发展,即通过供给侧的劳动要素、研发要素、创业资本要素积累和需求侧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的提升,间接促进创新的增加;第三,基于以平均工资为门限变量的门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平均工资所代表的宜业性,使宜居性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即随着平均工资越过门限,宜居性对城市创新发展的正向影响增强。未来,着眼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从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三个方面加强城市宜居性建设。同时,还需要注重创新要素的吸引和培养,加强创新技术培养和消费环境打造,重视城市宜居性和宜业性的协同建设。
-
全文[ PDF 1.0 MB ] 2024.5 (11):37-52 浏览( 17 )
|
|
|
|
- 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政策协同效应评估——以山西为例作者:邓雅芮;赵晓丽;许昭;
- [摘要]“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地区依靠市场本身难以完成绿色转型,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有效推动绿色转型,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以山西为例,通过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推动地区绿色转型的政策协同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相比政策单独实施,政策组合的协同可以推动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性更优的绿色转型,主要通过刺激政府消费以实现经济增长优势,特别地,激励型政策与能力建设型政策的组合主要通过企业投资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优势。第二,能力建设型政策的单独实施会增加化石能源使用,通过政策组合的协同效应能够有效缓解这一负面影响,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增加。山西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平均提高约9.88%。第三,基于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推动地区绿色转型,政府需要更加重视命令型政策与能力建设型政策组合。上述前两点结论主要基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样适用于全国;第三点结论则基于山西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更适用于与山西产业结构类似的资源型地区,比如内蒙古、陕西、新疆等。作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全文[ PDF 1.0 MB ] 2024.5 (11):72-93 浏览( 29 )
|
|
- 黄河中下游沿线城市碳—水足迹演进与时空差异研究作者:薛永基;张园圆;
- [摘要]探究黄河流域碳—水生态的可持续性对推动该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足迹视角,聚焦2010—2022年黄河中下游25个沿线城市碳—水情况,并引入足迹广度、深度及莫兰指数评价方法,研究了其时空格局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均存在碳—水赤字问题,其中榆林等能源富集区域的碳赤字和下游地区的水赤字更为严重,山东各市碳—水生态环境均面临巨大压力;(2)碳—水足迹广度高值区大多集中在下游各市,自然资本流量不足。虽有些城市足迹深度值为1,但都有动用资本存量的趋势;(3)碳足迹广度和深度均表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水足迹深度和广度有非常显著的空间相关性;(4)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碳足迹对水足迹有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研究结果为明晰黄河流域生态可持续性、实现“水资源—碳排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四方协调发展格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
全文[ PDF 1.0 MB ] 2024.5 (11):94-108 浏览( 1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