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绿色生产力的理论意涵、历史进路与实践指向
作者:
林震
[摘要]
绿色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所内涵的标识性概念,指的是发挥绿色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生产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合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指导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绿色生产力在实践指向上遵循“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引领—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绿色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绿色体制机制为保障”的发展逻辑,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全文
[
PDF
1081922.0 MB ] 2024.4 (0):3-16 浏览( 146 )
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摘要]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现代生产力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既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繁荣,也引发了深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遭到严重破坏。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质生产力正是中国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开辟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新路径,引领全球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丰富与创新了绿色生产力理论,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本文分析认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战略路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以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先进产业、绿色生活方式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必须加快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加快形成绿色新型生产关系,支撑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必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
全文
[
PDF
1079829.0 MB ] 2024.4 (11):17-30 浏览( 142 )
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
俞佳立 甘晨 吴青山
[摘要]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法、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系统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效率总体水平不高,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碳排放效率存在“两端高中间低”的“U”型空间格局,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资源型省份碳排放效率较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碳排放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碳排放效率,该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变换模型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省份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字普惠金融战略发展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各地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融入普惠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
全文
[
PDF
1121683.0 MB ] 2024.4 (0):31-47 浏览( 136 )
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影响研究
作者:
李睿娟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绿色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作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型经济形态,配合与之相契合的人力资本,将会进一步为绿色创新发展赋能。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人力资本和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因目前中国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使得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影响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且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水平的作用不同,其中东部地区正向显著。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本差异化发展战略,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和人力资本对绿色创新发展的赋能效应,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文
[
PDF
1090157.0 MB ] 2024.4 (0):48-62 浏览( 110 )
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清单构建与实现方式研究——基于多尺度空间视角
作者:
金田林 王继源
[摘要]
生态产品开发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总结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需特点以及生态产品开发和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提出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方法清单和价值实现方式。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产品价值开发主要有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和市场为主、政府为辅两种路径,形成了9种典型开发模式。(2)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清单包括生态保护、调查监测、产品规划、机制建设、产品生产、价值核算、营销推广、绿色金融、产业融合、利益联结10方面32项工具。(3)行政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发挥各层级政府建章立制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高品质开发,生态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基础上的高溢价可持续开发,经济区生态产品开发强调有效发挥庞大消费市场作用并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开发平衡。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推动多尺度空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519704.0 MB ] 2024.4 (11):63-73 浏览( 86 )
银行ESG偏好能否抑制企业漂绿行为?——来自银企信贷匹配的经验证...
作者:
陈东晖 于学伟 张骏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鉴于此,本文以2013-2023年我国上市企业和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手工整理16万条银企逐笔贷款记录以实现银企信贷关联,基于媒体报道和企业年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了商业银行ESG指数与企业漂绿指标,实证检验发现:(1)商业银行ESG偏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漂绿,该结论经工具变量法、PSM处理、动态广义矩估计和双重机器学习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通过信贷配置效应和信息治理效应来抑制企业漂绿,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是银行ESG偏好抑制企业漂绿的重要作用机制;(3)银企ESG具有明显的协同现象,能够通过“信贷配置协同”和“信息治理协同”加强银行ESG对企业漂绿的抑制作用;(4)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ESG偏好具有普惠效应和互补作用,银行ESG对企业漂绿的抑制效果在中小民营企业和市场关注度低的企业中更明显,银企ESG的协同现象也相对更强。
全文
[
PDF
1524018.0 MB ] 2024.4 (11):74-97 浏览( 132 )
通向涅槃重生之路: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的绿色赋能效应
作者:
陈秀英 刘胜
[摘要]
区位导向性扶助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究竟是“绿色增长陷阱”还是“涅槃重生推力”呢?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本文匹配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等,基于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构造了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型双重差分法识别了政策实施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并引入了调整对照组、PSM-DID、克服交错型双重差分法的处理效应异质性的潜在偏误的策略等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有助于企业通过转型升级促进产能提升,还能通过对污染企业的选择效应来实现污染减排效果,以及激励企业加强去污设备的投入来改善环境绩效。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依赖矿产资源的地区、位于国界或省界及海岸线的地区、非贫困地区及重工业行业的分样本中,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的污染减排效果更突出。进一步地,在空间维度上,当距离省会城市渐远时,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效应总体上趋于减弱;另外,随着与地级市中心的距离变远,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排放强度则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区域异质分布特点。在目标管理预期上,当地区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时,更利于强化资源枯竭型地区扶助政策对当地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尤其对在上一年增长目标未完成而适当调低的地区而言,这一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本文拓展和丰富了援助型区位导向性政策何以激发资源枯竭型地区绿色潜能的理论研究框架,并对促进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绿色转型实践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全文
[
PDF
1322818.0 MB ] 2024.4 (11):98-116 浏览( 99 )
1
您是第 2763770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