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ESG评级与制造业企业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作者:李钢,熊昭
- [摘要]企业的 ESG 表现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 对企业经营产生持续深远影响。与此同时, 传统企业内部效率评价指标, 如 TFP 和 GTFP 等, 仅刻画了企业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效率, 需探索更加全面的效率评价指标。 作者基于 2009—2022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通过引入企业与绿色发展相关的非期望产出、 与包容性发展相关的非期望产出, 构建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IGTFP) 指标体系, 全面衡量企业的表现。 在构建以上内部指标的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检验 ESG 评级这一外部评价体系对企业内部运行效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ESG 评级可显著提升企业的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这一促进作用在大规模企业、 国有控股企业和行业高竞争度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ESG 评级通过增加环保投入、 提升企业关注度、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创新效率影响企业的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应进一步完善 ESG 相关政策框架, 鼓励企业加强 ESG 建设, 同时对不同类型、 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竞争度和不同规模的企业针对性施策, 助力企业提升包容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
全文[ PDF 1.0 MB ] 2025.3 (12):30-44 浏览( 12 )
|
|
|
|
- 基于多主体代理模型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采纳及扩散激励机制分析作者:赵晓丽,曾筠,孙楚钰
- [摘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分布广、 潜力大的特征。 为研究如何促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增长, 本文整合了多主体代理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 构建了屋顶分布式光伏采纳及扩散仿真模型, 将 “反馈” 机制 “政府信息干预” “企业与代理人交互模块” 加入模型, 更真实地刻画了光伏采纳决策及扩散过程, 并能更好捕捉到市场微观主体的动态变化。 基于该模型, 以北京市为例模拟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在不同激励机制下的发展前景。 研究表明: 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刻画建筑代理人的决策行为及其对激励机制的响应特征; 发现不同的激励机制, 如地方政府补贴、 建设示范项目和出资模式选择, 通过影响代理人的感知行为控制、 态度和社会压力, 对屋顶分布式光伏的采纳扩散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中, 光伏企业出资模式选择对屋顶分布式光伏采纳影响最大。 进一步地, 通过比较不同商业模式下的建筑代理人收益, 发现 “全额出资” 模式与租赁模式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采纳。 最后, 提出了鼓励 “全额出资” 模式以及扩大光伏安装示范项目比例等促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采纳的政策建议。
-
全文[ PDF 1.0 MB ] 2025.3 (12):55-70 浏览( 18 )
|
|
- 生态文明视域下蓝碳发展的共富效应研究:基于分工演进的视角作者:杨莉莎,张春兰,黄蓉蓉
- [摘要]在 “双碳” 战略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蓝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亟待理论突破。 本研究以海洋碳汇产业为切入点, 系统揭示生态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路径, 为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实证支撑。 利用 2001 年至 2021 年 A 股上市企业数据, 结合地区分行业劳动收入相关数据, 本文刻画了农林渔牧业行业内部的劳动收入差距以及农林渔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并以此为基础从产业内与产业间的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海洋碳汇发展对劳动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与影响路径。 证据显示, 发展海洋碳汇, 可以同时缩小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发挥收入均衡效应。 进一步地, 本文基于分工演进理论, 探究海洋渔业碳汇发展下碳汇相关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及绿色演进, 从分工促成的劳动专业化、 专业多样化、 迂回化生产和经济组织化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等内生路径探讨协同实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蓝色力量。 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 应着力构建 “蓝碳经济 - 生态保护 - 民生改善” 的良性循环。
-
全文[ PDF 1.0 MB ] 2025.3 (12):71-86 浏览( 19 )
|
|
- 绿色产品消费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机制分析作者:宋妍,张明
- [摘要]绿色产品消费关乎生态环境质量, 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阐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厘清绿色产品消费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与机制。 在此基础上, 构建引入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学模型, 基于绿色产品生产的四种创新类型, 对绿色产品消费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问题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消费者收入禀赋、 公共物品特征外溢价值都是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和环境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品创新类型不同, 会对消费者的绿色产品选择、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具体地, 突破性创新和技术创新更容易激励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消费, 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渐进性创新和商业创新能否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 包括更小的环境公共物品特征溢出效应、 更大的环境公共物品特征与功能性产品特征替代效应、 更高的初始禀赋和功能性产品消费水平等。 据此给出政策启示, 以期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依据。
-
全文[ PDF 1.0 MB ] 2025.3 (12):87-98 浏览( 25 )
|
|
- 绿色消费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综述与展望作者:亢楠楠
- [摘要]传统经济学长期秉持消费越多福祉越高的线性逻辑, 但 “幸福悖论” 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揭示了这一范式的局限性。 绿色消费通过需求结构升级重塑增长动力, 被看作 “经济—生态—福祉” 共生演进的有效路径。 基于此, 本文对消费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演进脉络进行系统回顾, 归纳总结绿色消费及其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进展, 发现绿色消费可通过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和增强社会认同机制提升个体幸福感, 但其正向效应需以消费总量控制为前提, 从而避免 “绿色” 表象引发的反弹效应。 进一步地, 评述了幸福感对绿色消费行为逆向影响的最新研究发现。 在此基础上, 总结并提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未来研究空间, 包括重塑以生态阈值为约束的绿色消费概念、 推动幸福感定义向生态共生转型、 通过跨学科与长期数据追踪解析二者的动态影响机制等。 最后, 从总量约束制度、 消费文化驱动、 福祉动态监测等视角, 为幸福导向下的绿色消费 “扩容提质”提供政策建议。
-
全文[ PDF 1.0 MB ] 2025.3 (12):99-112 浏览(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