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中国自主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建构
作者:
杨开忠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要加快发展的、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生态转向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近年来,生态文明研究“三大体系”建设成为重大前沿课题。这集中表现在,中编办批准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支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学”两个以“生态文明”命名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学位点。生态文明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这里就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谈几点认识。
全文
[
PDF
924084.0 MB ] 2023.2 (10):3-6 浏览( 1330 )
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整体性逻辑
作者:
徐国亮 薛伟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自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传承、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统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方向、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根本理念、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为根本品格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运行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了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昭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觉、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价值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生成、实践运行和价值意蕴呈现出紧密联系的整体性逻辑,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质。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整体性逻辑对于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全文
[
PDF
2913491.0 MB ] 2023.4 (10):3-13 浏览( 1140 )
以产业链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曲永义
[摘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为促进黄河流域协调发展确立的新方略、新坐标、新定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通过构建恰当的产业链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链相关主体协同形成共同信念和一致行动,相机抉择融合融通、规则规制、技术突破、资源共享等政策策略,加快产业链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以产业链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全文
[
PDF
861749.0 MB ] 2023.1 (10):3-7 浏览( 1676 )
中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作者:
陈学明
[摘要]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着由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一致的,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自己优越性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和本质要求之一。这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表明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已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初见端倪。
全文
[
PDF
1345723.0 MB ] 2023.3 (10):3-11 浏览( 1143 )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交叉学科,创新中国自主生态文明知识体系
作者:
安黎哲,林震
[摘要]
一、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交叉学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交叉学科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全文
[
PDF
765441.0 MB ] 2023.2 (10):7-11 浏览( 1183 )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地重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是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不可持续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本质要求和现代化目标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全面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全文
[
PDF
504834.0 MB ] 2023.1 (10):8-11 浏览( 1558 )
构建中国自主生态伦理学知识体系
作者:
张云飞
[摘要]
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伦理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由于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伦理表现和表征,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伦理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尤其是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
全文
[
PDF
747361.0 MB ] 2023.2 (10):11-14 浏览( 1214 )
加快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作者:
钱勇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环境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全文
[
PDF
670235.0 MB ] 2023.1 (10):12-16 浏览( 1557 )
论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
作者:
秦书生 王新钰
[摘要]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坚持底线思维争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动权;二是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辩证思维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三是加强战略性布局,坚持战略思维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加强整体性推进,坚持整体性思维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有助于开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全文
[
PDF
1759532.0 MB ] 2023.4 (10):14-27 浏览( 1112 )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构
作者:
杨英姿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在反思传统现代化和回应世界现代化生态转型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选择。传统现代化由于被资本逻辑所主导而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世界现代化生态转型的西方方案则由于既没有对传统现代化的资本本性进行反思、也缺失根本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强有力支撑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建构的历史定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冲突的历史难题,建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双赢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历史观、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对生产力内涵、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提供了本质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构,是时代精神、实践推进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要以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最终实现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解和谐的价值追求。
全文
[
PDF
1713170.0 MB ] 2023.3 (10):14-28 浏览( 1176 )
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研究
作者:
郇庆治
[摘要]
党的二十大之后,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日益成为国内学界对于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共识。①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更高的学术理论自觉和专业化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更科学的体系化阐释与构建。
全文
[
PDF
769913.0 MB ] 2023.2 (10):15-18 浏览( 1228 )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作者:
李宏伟
[摘要]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本文从理念、制度、战略等三重维度探讨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文
[
PDF
676089.0 MB ] 2023.1 (10):16-20 浏览( 1467 )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具有自身特质的生态文明“三大体系”建设
作者:
方世南
[摘要]
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全球性危机的态势下,生态文明不仅成了一门引人注目的“显学”,而且已融合和渗透到众多学科之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具有自身特质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简称“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两个结合”),是推进具有自身特质的生态文明“三大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和根本保障。
全文
[
PDF
766407.0 MB ] 2023.2 (10):18-21 浏览( 1189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与路径引领
作者:
叶琪,黄茂兴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学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的、共享的,与新时代对外开放理念相融合,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抗击新冠疫情、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中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人类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性牢牢把握住了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共性难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兼容的矛盾,为人类生态文明进程指明了道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树立了中国样板。
全文
[
PDF
1598229.0 MB ] 2023.1 (10):21-32 浏览( 1489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
作者:
何玉芳,李戈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丰富的内涵、严谨的逻辑、完整的系统开辟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开启了区别于西方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图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途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全文
[
PDF
1031884.0 MB ] 2023.2 (10):22-34 浏览( 1272 )
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差异
作者:
许正中;曹贤忠
[摘要]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交通高质量发展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关于其评价指标以及空间差异尚待深入研究。作者选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熵权法,对2000-2021年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动态演变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U形演变过程,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交通服务、交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空间联系的作用尚待加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优化策略,以期为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
[
PDF
2058679.0 MB ] 2023.4 (10):28-39 浏览( 1128 )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根源判定的理论超越及当代意义
作者:
刘洋 李燕芳
[摘要]
生态问题越发严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问题根源的关注。文化观念论、经济活动论和经济制度论众说纷纭,但由于其缺乏深层性、系统性与历史性,致使理论界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从而未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治理。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坚持“实践辩证法”与“历史生成论”的有机统一,在聚焦历史实践、跳出历史具体、坚持历史生成中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生态问题的本质呈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张力。在当代语境,把握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源说就是要将其转化为全球生态问题的治理基础、治理原则、治理方式与治理目标,以回应形形色色的西方生态思潮,消解西方生态话语霸权,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将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全文
[
PDF
1471464.0 MB ] 2023.3 (10):29-40 浏览( 1148 )
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基础
作者:
李桂花,陈诗棋
[摘要]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伦理原则,也要按照美的逻辑来进行。若使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美的逻辑,需从分析其美学基础入手。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态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指引,从根本上起着导向性作用;生态美学作为中西迥异却又各领风骚的新学科,为生态文明建设搭建了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合理内核的理论框架;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一片肥沃的土壤,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融入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生态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共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美学基础。
全文
[
PDF
1179750.0 MB ] 2023.1 (10):33-44 浏览( 1471 )
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创新
作者:
孙大伟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在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等层面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创新。具体包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域党内法规体系、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领域法律规范体系、做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聚焦国内外重点领域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建设生态环保铁军等改革创新举措。总之,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
全文
[
PDF
998986.0 MB ] 2023.2 (10):35-44 浏览( 1219 )
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内涵与特征辨析
作者:
李恩平
[摘要]
通过研究人与自然共生和城镇化的相互演进关系,解析了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进逻辑,明确绿色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历史对应关系;通过区分城镇化绿色转型的主体层次,归纳了绿色城镇化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即微观主体生产生活内容绿色转型,城乡集聚单元空间绿色转型,人口、产业、产品迁转流通的城镇化过程绿色转型;根据绿色城镇化时空维度演变,揭示了绿色城镇化的阶段性、多样性、共享性(人民性)、全局性四大关键趋势性特征。推进绿色城镇化必须深刻把握这些典型的趋势性特征。
全文
[
PDF
1480487.0 MB ] 2023.4 (10):40-51 浏览( 1136 )
1
2
3
您是第 2763768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