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中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的原因及其意义
作者:
陈学明
[摘要]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着由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一致的,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自己优越性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和本质要求之一。这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表明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已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初见端倪。
全文
[
PDF
1345723.0 MB ] 2023.3 (10):3-11 浏览( 1143 )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构
作者:
杨英姿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在反思传统现代化和回应世界现代化生态转型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选择。传统现代化由于被资本逻辑所主导而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世界现代化生态转型的西方方案则由于既没有对传统现代化的资本本性进行反思、也缺失根本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的强有力支撑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建构的历史定位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冲突的历史难题,建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双赢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历史观、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对生产力内涵、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矛盾提供了本质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建构,是时代精神、实践推进和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要以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最终实现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解和谐的价值追求。
全文
[
PDF
1713170.0 MB ] 2023.3 (10):14-28 浏览( 1176 )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根源判定的理论超越及当代意义
作者:
刘洋 李燕芳
[摘要]
生态问题越发严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问题根源的关注。文化观念论、经济活动论和经济制度论众说纷纭,但由于其缺乏深层性、系统性与历史性,致使理论界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从而未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治理。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坚持“实践辩证法”与“历史生成论”的有机统一,在聚焦历史实践、跳出历史具体、坚持历史生成中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生态问题的本质呈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之间的张力。在当代语境,把握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源说就是要将其转化为全球生态问题的治理基础、治理原则、治理方式与治理目标,以回应形形色色的西方生态思潮,消解西方生态话语霸权,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将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全文
[
PDF
1471464.0 MB ] 2023.3 (10):29-40 浏览( 1148 )
以“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实现“很高境界的富”论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
作者:
沈满洪 钱志权 梁芳绮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实现“很高境界的富”论断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思想实质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共富。磐安县践行以“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实现“很高境界的富”论断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并处于高位,生态经济持续递增并势头强劲,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并富有特色。磐安县在坚定生态保护和坚持差异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创新性补偿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生态富县生态富民”实现“很高境界的富”论断是生态优先观、绿色发展观、共同富裕观的萌发阶段的成果,对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文
[
PDF
2240062.0 MB ] 2023.3 (10):41-57 浏览( 1136 )
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单菁菁 宋德骞 董亚宁 王菡
[摘要]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系统阐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协调一体、绿色生态、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6个维度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分维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保持平稳较快上升态势,其中“十三五”时期发展水平提升最明显,但指数极差有所扩大,不同梯队城市群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差异凸显。(2)各城市群在科技创新、开放发展维度的群际差距明显,在经济发展、协调一体维度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差异不断缩小,在绿色生态、共享发展维度的差异并不明显。(3)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实施高水平保护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推动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3559910.0 MB ] 2023.3 (10):58-81 浏览( 1148 )
粤港澳大湾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差异与衔接
作者:
古小东 林俭思 王业强
[摘要]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核心。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如标准的分类分级、标准更新与实施周期、污染物项目界定和浓度限值、污染物指标取值时间选取、容许污染物超标的次数、气态污染物状态选取、空气质量评价方式等。为推进环境协同治理和区域法治一体化建设,共建优质生活圈,有必要推进大湾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衔接。鉴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衔接缺乏协调机制,建议完善大湾区空气质量协同治理机构,成立大湾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专门小组,在三地各自标准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并使用统一的大湾区空气质量评价方式。
全文
[
PDF
1948227.0 MB ] 2023.3 (10):82-97 浏览( 1134 )
气候变化、经济集聚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
作者:
薛领 孙欣彤 赵威
[摘要]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现有的“双评价”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动态和气候变化等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待提高。本文以云南省为例,结合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对云南省2030年、2040年和2050年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进行综合研判。在此基础上,以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元胞自动机(CA)整合实现机器学习和演化模拟,模拟分析在未来气候变化和集聚经济的双重作用下,2030—2050年云南省农业空间格局乃至国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和特征,试图修正“双评价”的结论。研究发现:(1)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气温、降水和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适宜性,2030—2050年,评价结果为“较适宜”和“适宜”地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全省绝大多数州市将得益于气候变化,云南省农业生产适宜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2030—2050年,纳入集聚经济作用后,云南省总体趋势是土地蔓延和扩张的趋势减弱、变缓,空间分异的现象更加明显,尤其是滇中地区城镇面积扩张而耕地面积减少是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主要趋势,即使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该演化趋势仍然不会改变;(3)尽管气候变化会使云南省农业生产适宜性整体提高,但在集聚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本文在纳入集聚经济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为完善“双评价”提供了参考办法,为国土空间优化和调控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的分析框架。
全文
[
PDF
2628370.0 MB ] 2023.3 (10):98-118 浏览( 1137 )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新书讨论会举行——从局域优化到系统和...
作者:
陈梦玫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生物多样性损失,这些生态环境危机致使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著名学者潘家华撰写的著作《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23年6月29日下午,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暨《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新书讨论会——从局域优化到系统和谐,在商务印书馆礼堂举行。
全文
[
PDF
333558.0 MB ] 2023.3 (10):119-120 浏览( 1117 )
1
您是第 2763790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