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拉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产业碳关联分析——区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
作者:
王淞,张中华,赵玉焕
[摘要]
拉美、中国和欧美所组成的生产系统构成了“边缘—半边缘—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在产业关联视角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三方碳排放的影响有待厘清。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作者采用区域假设抽取法测算了拉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及强度,分析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产业碳关联中的角色差异。研究表明: (1)2005—2016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拉美国家和中国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则呈现增长趋势;(2)各国双边后向碳关联强度整体上趋于下降,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后向碳关联强度显著增大;(3)相比于在华外资企业,拉美和欧美对中国本地企业的后向碳关联规模和强度较大,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后向碳关联集中在双方本地企业之间,而中国本地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对欧盟和美国本地企业的后向碳关联规模较大。最后,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拉美国家、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1043591.0 MB ] 2021.4 (8):94-110 浏览( 1967 )
城市群发展对城市差距的影响——基于城市集群的视角
作者:
杨孟禹,胡冰璇
[摘要]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地区。作者首先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将城市群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使用匹配至城市层面的夜间灯光数据和城市间通勤时间测算了城市群发育程度,并对中国城市群类型进行了经验识别。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集群视角经验考察了城市群发展对城市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类城市群发展的城市差距扩大效应最强,Ⅱ类城市群次之,而Ⅲ类城市群发展则能缩小城市差距。进一步地,作者使用清代268年历史地理数据构造的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稳健。研究还发现,Ⅰ类、Ⅱ类城市群发展的要素配置偏向劳动,Ⅲ类城市群则偏向资本,且不同城市群发展对要素错配的矫正幅度也存在差异。要素配置偏向和要素错配矫正程度差异,是城市群发展影响城市差距异质的主要机制。中国城市群战略应坚持分门别类的思路,避免同质化,顺应规律,积极利用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
全文
[
PDF
1075815.0 MB ] 2021.4 (8):76-93 浏览( 2085 )
贸易隐含碳责任问题分析与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
张彬,李丽平,赵嘉,张莉
[摘要]
本文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NCI)的消费侧碳排放核算方法,利用国际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 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EDGAR)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以欧盟、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样本,对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隐含碳进行核算,厘清中国承担的国外消费侧碳排放责任,并对中国出口隐含碳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多数发达经济体的消费侧排放高于生产侧排放,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发达国家15% ~20%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二是,国家和地区碳排放与贸易隐含碳排放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96。三是,中国承担了大量国外消费侧需求的碳排放责任,承担最多的是美国、欧盟、东盟和日本的消费侧碳排放责任,2019年分别占到中国生产侧碳排放的3.8%、3.5%、2.3%和1.2%;四是,技术效应是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各行业具体驱动因素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建议:一是,中国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应考虑贸易因素;二是,针对具体行业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减排措施;三是,在国际谈判中充分考虑中国碳达峰碳中和需求;四是,进一步加强基于消费侧碳排放的研究和测算。
全文
[
PDF
1761776.0 MB ] 2021.4 (8):61-75 浏览( 2014 )
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主体及实现措施
作者:
宋国恺
[摘要]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一项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可以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碳减排主体归为政府类、市场类和社会类三种类型。基于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作者进一步梳理了我国当前围绕“双碳”形成的约束性目标体系,分析各类行动主体面临的挑战,并针对中央政府、社会成员、科研机构、建筑交通等碳减排主体和领域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543040.0 MB ] 2021.4 (8):47-60 浏览( 1992 )
超大城市的增长及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
作者:
丁成日,何晓,朱永明
[摘要]
伴随全球城市化发展,超大城市增长迅速。作者分析了1980—2020年35个超大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国家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揭示超大城市显著的增长速度,并利用首位度、城市集中度、齐普夫指数和熵测度城市体系结构,分析超大城市对城市体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超大城市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超大城市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1)超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家人口、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2)超大城市的增长使得城市体系结构呈现(至少是局部)发散式的发展;(3)超大城市的增长往往以中小城市的萎缩为代价;(4)超大城市的增长改变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理念。
全文
[
PDF
1173335.0 MB ] 2021.4 (8):28-46 浏览( 2027 )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研究“三大体系”
作者:
于法稳 郇庆治 陈阿江 刘洪岩 郭永园 徐鹤
[摘要]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为推动高水平生态文明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特邀请相关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围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这一主题撰写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全文
[
PDF
1191182.0 MB ] 2021.4 (8):7-27 浏览( 2067 )
繁荣中国区域科学
作者:
陈宗兴
[摘要]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著作《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科学》所写的序。
全文
[
PDF
800057.0 MB ] 2021.4 (8):3-6 浏览( 2059 )
“双碳”背景下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
作者:
王洁 安敏 黄华
[摘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及其给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系统变革,探讨推进绿色低碳赋能城市与区域建设,2021年7月9日—11日,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和三峡大学主办,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三峡智库共同承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研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黄浩涛、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李建林、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李周分别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等作主旨演讲,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峡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及新闻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主要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绿色发展、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全文
[
PDF
546022.0 MB ] 2021.3 (8):109-112 浏览( 1999 )
数字经济是否增加能源消费?——基于ICT 应用研究的分析
作者:
王蕾 朱彤
[摘要]
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一些研究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对能源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也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ICT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是否会引致能源需求(电力需求) 的剧增, 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此,从理论与现实视角对数字经济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围绕“ICT与能源消费效应” 展开讨论,在厘清ICT与能源消费之间内在影响机制基础上,分别从ICT直接能源消费测算、ICT与能源消费经验研究及反弹效应的讨论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所涉及的模型、方法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加以总结概括,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全文
[
PDF
1604068.0 MB ] 2021.3 (8):93-108 浏览( 1905 )
城市包容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作者:
周密 张颖昕
[摘要]
提升城市包容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城市包容性中异质友好、群体多样、发展导向三大特征为线索,在系统梳理城市包容性理论内涵、量化测度和评价体系及主要经济变量影响机制基础之上,探究城市包容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理论逻辑。同时,在总结梳理西方城市包容性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城市包容性制度建设经验,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并对未来城市包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全文
[
PDF
1536176.0 MB ] 2021.3 (8):77-92 浏览( 1969 )
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我国2005—2017年省...
作者:
谢云飞 黄和平 徐斌
[摘要]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其内在传导机制,对推动我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重要意义。以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总体上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倒“U”型,在考虑内生性因素及替换关键指标后,该结论依旧稳健;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负,而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正;分规制类型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均与产业结构升级呈倒“U”型关系,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技术创新、金融发展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单一门槛, 但并不存在对外贸易门槛。文章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改善环境规制、优化产业结构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全文
[
PDF
1952915.0 MB ] 2021.3 (8):56-76 浏览( 2231 )
中国城市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1的进展评估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联合课题组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监测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1(SDG11)。作者通过解构SDG11目标体系,提炼SDG11的理论内核并建立与其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以全球1006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监测结果为基础,对中国291个城市SDG11的完成度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全球城市在SDG11的完成度方面整体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中国城市的表现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但住房保障、高效交通、环境治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短板。从区域来看,东北地区在高效交通和防灾减灾方面居于领先, 西部地区要特别注意遗产保护方面的建设, 东部地区要积极应对防灾减灾的挑战。从全球维度来看, 在SDG11完成度方面居于领先的城市往往是中等规模且市民收入高的城市,而中国的头部城市往往人口规模偏大, 且在住房和交通方面和国际参照差距明显。坚持对标国际标准,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中国城市在未来更好响应国际社会号召,共同推进包容、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
全文
[
PDF
1888529.0 MB ] 2021.3 (8):36-55 浏览( 2130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难点与推进策略
作者:
刘治彦 邓兰燕
[摘要]
国家实施“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发展战略, 标志着我国经济纵深由沿海向内陆拓展, 成渝地区合作共赢的聚集效应将会出现, 有望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和西部发展核心。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整体不强、发展转型任务较重、开放水平和质量不高, 究其根源除深居内陆的“ 先天不足” 因素外,成渝之间的“ 拔河效应” 也是重要原因。从中央赋予的“一极两中心两地” 定位内在逻辑来看, 其目标是要抓好经济中心建设, 动力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 基础是做好宜居城市建设, 效果是要发“1+1>2”的聚集效应。为此, 应抓好新通道、新枢纽、新基建、新载体、新产业、新机制, 把战略定位中“ 两地” 建设带动“两中心” 发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本策略。
全文
[
PDF
1510513.0 MB ] 2021.3 (8):24-35 浏览( 1953 )
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的历史回顾与思想脉络(下)
作者:
宋迎昌、王业强、张卓群、单菁菁、董昕
[摘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为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的历史进程,深刻挖掘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精华,《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特邀请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工作领导的伟大成就和思想脉络”的专家学者撰写这一组文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全文
[
PDF
2601769.0 MB ] 2021.3 (8):3-23 浏览( 2006 )
气候适应理念下的城市更新: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
董昕 张朝辉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的建设与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暴雨等极端天气造成的重大气候灾害,显示出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亟待提升。近年来中国的城市更新进入了规模化的新阶段,但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考量城市更新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可供参考的国际经验也相当缺乏。作者通过梳理德国气候适应战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注重可行性的政策工具制定与应用、突出灵活性的区域管理模式,以及体现融合性的绿色城市更新模式对中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对中国城市更新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在国家层面,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通过法律和规划工具落实到城市更新中,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制机制与循环修正的气候适应政策体系,优化政策供给;在城市层面,系统地进行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以明确现实需求,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城市更新制度,将城市更新项目与气候适应项目相融合等。
全文
[
PDF
991428.0 MB ] 2021.2 (8):99-112 浏览( 2433 )
传统知识与应对气候变化:内涵、价值与途径
作者:
尹仑
[摘要]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传统知识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议题,并成为世界各地传统民族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作者系统梳理了传统知识的概念和内涵,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特点,分析和深入探讨了传统知识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角色:传统知识可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与增加碳汇,从而在减缓气候变化策略中发挥作用;传统知识可以减少气候脆弱性和增强气候复原力(韧性),从而在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中具有价值。基于这些作用和价值,作者进一步提出应该通过与科学知识的结合、与减缓和适应策略的融合、与气候政策的整合,最终实现传统知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主流化。
全文
[
PDF
993301.0 MB ] 2021.2 (8):82-98 浏览( 2175 )
我国生态反贫困的探索和经验
作者:
张云飞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贫困和环境的恶性循环问题,在推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通过科学总结以往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的理念和政策。即,生态反贫困。生态扶贫是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扶贫,生态脱贫是指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脱贫,二者的本质就在于坚持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融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与脱贫攻坚的内在统一。坚持满足贫困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生态共有和生态共享,坚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举国体制的优势,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国取得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成果的重要经验。生态扶贫和生态脱贫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内在组成内容,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减贫治理中国样本的底色,是全球减贫事业中国贡献的特色。
全文
[
PDF
985574.0 MB ] 2021.2 (8):65-81 浏览( 2214 )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内涵及建设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作者:
高国力 李智
[摘要]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 是在“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人、城、境、业” 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对工业文明城市的反思和超越,对传统城市发展理论思想的深化和完善,以及对国内外先进典型城市发展经验的凝练和提升。成都作为“公园城市” 首提地,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国家赋予成都最为重要和独特的战略定位。研究在准确把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 内涵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成都存在的“七强七弱”典型特征。为更好发挥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研究围绕提升城市要素聚集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低碳发展能力、门户枢纽能力、品质宜居能力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全国其它典型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提供镜鉴。
全文
[
PDF
1277954.0 MB ] 2021.2 (8):47-64 浏览( 2153 )
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
作者:
秦书生 王新钰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形成、丰富发展和系统完善四个阶段。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萌芽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初步认识到要搞好环境保护并制定了工作方针;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初步形成阶段,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环境法律建设和环境管理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的丰富发展阶段,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出要构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统完善阶段,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提出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民生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全文
[
PDF
959452.0 MB ] 2021.2 (8):33-46 浏览( 2437 )
中国共产党百年城市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
作者:
盛广耀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学习摸索到形成相对成熟的思想体系,从服务于工业生产、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到城市治理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党的城市管理思想和实践,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职责范围、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城市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总体上经历了由传统城市管理向现代化城市治理的演进过程。但无论如何演变,党的城市管理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始终体现了“三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方针。
全文
[
PDF
939038.0 MB ] 2021.2 (8):22-32 浏览( 2188 )
1
2
您是第 3014927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