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
袁红英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明确阐释。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五大特色之一,又是本质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前置条件摆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位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指南。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全文
[
PDF
799082.0 MB ] 2022.4 (9):12-17 浏览( 1419 )
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
高世楫,王海芹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日益加剧,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全文
[
PDF
801328.0 MB ] 2022.4 (9):7-12 浏览( 1377 )
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作者:
杨开忠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涌现出了中国式、西方式等不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以生态现代化为特征。与此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则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灵魂和遵循。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式和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何处建设生态文明、谁来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系统把握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应当弄清楚中国式和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区别。
全文
[
PDF
749350.0 MB ] 2022.4 (9):3-7 浏览( 1486 )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碳中和协同演进研究
作者:
李曼琪,陈少强
[摘要]
城市是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主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其碳中和进程与潜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线与进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深入认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碳中和进程相对趋势变化的异质性,对差异化的碳中和政策和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弹性系数法考察2000—2020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碳中和的时空演化进程,根据其相对演化趋势将城市分为四种类型;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得到特征重要性排序,刻画不同类型城市的典型社会经济特征;使用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经济与碳中和发展趋势的核心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不同类型城市的时空演变和社会经济特征,围绕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碳中和先行城市经验,提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碳中和协同演进的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增速总体上放缓,但与碳中和的差距在加速缩小;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实现经济与碳中和协同发展,空间上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进的趋势;近年来部分城市尤其是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开始缺乏经济增长动力,或趋近或背离碳中和,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具有较为鲜明的时空分布、社会经济和资源禀赋特征,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多元化、差异化的碳中和路径,并积极探索区域性的碳中和协同战略。
全文
[
PDF
2434859.0 MB ] 2022.4 (9):94-110 浏览( 1374 )
投入数字化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者:
杨丹辉,胡雨朦
[摘要]
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是加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工业是中国碳减排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2002—2018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出投入数字化水平和工业完全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投入数字化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入数字化显著促进了工业强度减排,不同来源的投入数字化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数字化服务投入相较于数字化产品投入对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更突出,同时投入数字化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表现出行业异质性特征。为此,应将数字化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强化技术减排和结构减排,开发差别化的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促使数据要素投入和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有效赋能中国工业绿色发展。
全文
[
PDF
1970724.0 MB ] 2022.4 (9):77-93 浏览( 1440 )
生态补偿减少了PM2.5污染吗?——基于PSMDID的检验
作者:
王素凤,方晖,焦建玲
[摘要]
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降低PM25污染的重要举措。理论上,补偿办法实施能够促进各地开展污染减排,进而改善空气质量。作者将2018年以前山东、湖北、河南和安徽四省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视为政策冲击,以山东等七个省份97个地级市(省辖市)2015-2019年的环境经济数据为样本,借助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办法能够有效降低PM2.5污染水平;加入虚拟变量与解释变量交互项的回归结果显示,生态补偿政策通过作用于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产生了显著的间接减霾效应。进一步借助连续型DID验证了生态补偿标准对PM2.5污染的抑制作用。根据实证结果,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并优化补偿标准,发挥经济增长、人口政策和产业政策等配套措施的协同减霾作用,是完善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文
[
PDF
1815018.0 MB ] 2022.4 (9):60-76 浏览( 1460 )
消费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
作者:
黄庆华,向静
[摘要]
“消费升级”是长江经济带乃至我国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SBM函数和ML指数测度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来衡量经济质量发展水平,进而构建模型实证检验消费升级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下游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领先,上游次之,中游最低。(2)消费升级既可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消费升级对下游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作用最大,其后依次为中游城市和上游城市。最后,本文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做强消费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829593.0 MB ] 2022.4 (9):41-59 浏览( 1447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作者:
胡春立,赵建军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对多种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抉择,在理论层面上具有科学性与优越性。实践层面,文明、现代化与技术的协同关系表明,技术是推进文明演进与塑造文明形态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均需从技术的视角深入分析。从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抽象技术的维度全面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对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解决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等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
[
PDF
1496425.0 MB ] 2022.4 (9):30-40 浏览( 1438 )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实践进路
作者:
邬晓燕;张悦冉
[摘要]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生发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态短板与省思,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涵养与智慧,放眼于全球生态治理的交流互鉴与思维融通,其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彰显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参与性与引领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的理论特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增强思想定力、凝聚实践合力、激发制度活力、提升话语能力、强化价值引导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实践进路,对克服全球生态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
[
PDF
1540822.0 MB ] 2022.4 (9):18-29 浏览( 1469 )
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智聚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作者:
张彦丽,孟宏恩
[摘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认知,深入推动黄河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2022年6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术座谈会”在山东举办。
全文
[
PDF
661924.0 MB ] 2022.3 (9):108-112 浏览( 1550 )
刘鹗与黄河治理
作者:
马军远,董建霞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刘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治理黄河专家,他从客观规律出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方策。总结其治河经验、探讨其治河思想,不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对新时代黄河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
[
PDF
990215.0 MB ] 2022.3 (9):101-107 浏览( 1520 )
空气质量如何影响中国城市房价?
作者:
刘呈庆,任玲,梅洪尧
[摘要]
近年来,城市的高房价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03-2018 年中国269个城市PM2.5浓度与新建商品房价格的面板数据,系统地考察了空气质量对房价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较差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对城市房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影响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小城市,空气质量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机制、城镇化机制和房价预期机制来影响城市房价。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更应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
全文
[
PDF
1229730.0 MB ] 2022.3 (9):88-100 浏览( 1573 )
技术进步、制度环境与城市竞争力效率——基于全球1007个城市数据...
作者:
倪鹏飞,李启航,李博,刘笑男
[摘要]
借鉴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框架,本文尝试提出城市竞争力效率概念及其测算和分解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利用全球1007个城市的竞争力的产出结果(城市竞争力指数)和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源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测算其城市竞争力效率,其次利用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指数)、配置效率(要素耦合指数)、技术效率变化(制度成本指数和制度便利指数)对城市竞争力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三类影响因素对不同大洲城市和不同效率城市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城市竞争力效率与城市竞争力指数高度正相关;技术进步、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的提高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各大洲有显著差异;随着竞争力效率的提升,科技创新和制度成本因素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
全文
[
PDF
1822391.0 MB ] 2022.3 (9):70-87 浏览( 1535 )
“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下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选择
作者:
陈洪波,杨来
[摘要]
统筹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煤炭减量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成为主体能源,且大规模发展也受诸多因素制约,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也面临常规油气资源贫乏、海外进口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较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不足和油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排放强度较高等困难与挑战。为此,应充分认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和未来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全面布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关注地缘政治形势演变并推进油气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油气开发利用效率,探索“油气+清洁能源”多能融合新模式。
全文
[
PDF
1825294.0 MB ] 2022.3 (9):56-69 浏览( 1622 )
“能耗双控”到“碳双控”:挑战与对策
作者:
宣晓伟
[摘要]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当前我国要实现“能耗双控”向“碳双控”的转变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碳双控”政策能否延续“ 能耗双控”政策的做法;中央和地方如何确定“碳双控”的目标和责任;“碳双控”政策和“能耗双控”政策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如何实现有效配合;“碳双控”政策如何衔接“碳交易”“碳税”等市场手段;“碳双控”政策如何应对国外的气候政策等。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是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包括:一要积极扩大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范围和作用;二要发挥“碳税”“碳标准”等手段的作用;三要完善“碳双控”政策的机构和职能设置;四要构建激励相容的环境,有效激发各地开展“碳双控”工作的积极性。
全文
[
PDF
1725583.0 MB ] 2022.3 (9):42-55 浏览( 1632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惠远,冯丹阳,周美华,张强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朴素生态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从高能耗发展到“绿色低碳发展”,从粗放式管理到精准的“绿色中国之治”,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显著成就。从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本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坚持绿色治国方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升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不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创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全文
[
PDF
1443249.0 MB ] 2022.3 (9):31-41 浏览( 1636 )
现代性危机与生态文明的兴起
作者:
赵建军,赵若玺
[摘要]
现代性作为一种将人类从非理性及蒙昧状态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人类历史,它在充分肯定释放人类潜能的同时,也造成多种危机的凸显,生态危机、人的危机、社会危机是现代性危机的典型特征。现代性工业文明价值观下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虽然被标识为一种强有力的观念或意识形态,却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当前人们思维方式的东方转型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遵循及实现路径。
全文
[
PDF
1264690.0 MB ] 2022.3 (9):21-30 浏览( 1670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作者:
周宏春,戴铁军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以“五大体系”为主体,以“六大原则”和“八个坚持”为建设原则,以“五大任务”为重点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观,以其内在逻辑和理念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并用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全文
[
PDF
1396064.0 MB ] 2022.3 (9):3-20 浏览( 1772 )
2022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RSAC‘2022)暨面向新...
作者:
[摘要]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区域科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东南大学定于2022年10月22日至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2022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RSAC2022)暨面向新发展格局的区域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现面向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的相关学者征集论文,并将参会事项通知如下。
全文
[
PDF
213351.0 MB ] 2022.2 (9):111-112 浏览( 1724 )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呈现——评秦书生著《中国共产党生态文...
作者:
赵建军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掠夺式地开发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在世界各地广泛响起,各种环境保护运动此起彼伏,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展开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有意识地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新模式。可以说,保护环境在这一时期成为社会共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实质都是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全文
[
PDF
293421.0 MB ] 2022.2 (9):109-110 浏览( 1705 )
1
2
您是第 3014920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