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厚意蕴
作者:
方世南
[摘要]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以坚定政治立场和深厚人民情怀对人民庄严承诺的政治理念、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彰显出鲜明的红色色彩,又是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深厚人类情怀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与生命危机交织在一起的重大危机,以切实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彰显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色彩,闪耀着红绿交融的生态政治光辉。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角领悟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人民环境权益在内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确保人类在地球美好家园中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全文
[
PDF
1175542.0 MB ] 2022.1 (9):3-11 浏览( 1806 )
在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作者:
刘学敏
[摘要]
脱贫攻坚期,国家创新性地把“生态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使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以及发展生态产业等,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在一个战场打赢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两场攻坚战。由于刚刚摆脱贫困状态,脱贫地区还面临着许多困境:经过产业扶贫发展起来的产业,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和阶段,不少地方的产业发展还局限于比较基础的农牧业中,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基于“生态扶贫”的经验,广大脱贫地区可以凭借其生态(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优势和生态区位,通过对产业发展内涵加以拓展,把生态(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产业来发展,形成生态产业集群,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融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在国家生态补偿和下游地区跨区域补偿的基础上,可以设立一支专门从事生态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员”队伍。在生态与产业的融合中,探索一条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文
[
PDF
1330281.0 MB ] 2022.2 (9):3-15 浏览( 3218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作者:
周宏春,戴铁军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以“五大体系”为主体,以“六大原则”和“八个坚持”为建设原则,以“五大任务”为重点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观,以其内在逻辑和理念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并用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全文
[
PDF
1396064.0 MB ] 2022.3 (9):3-20 浏览( 1509 )
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作者:
杨开忠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潮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涌现出了中国式、西方式等不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以生态现代化为特征。与此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则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灵魂和遵循。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式和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何处建设生态文明、谁来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系统把握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应当弄清楚中国式和西方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区别。
全文
[
PDF
749350.0 MB ] 2022.4 (9):3-7 浏览( 1247 )
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
高世楫,王海芹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日益加剧,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全文
[
PDF
801328.0 MB ] 2022.4 (9):7-12 浏览( 1169 )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
袁红英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明确阐释。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五大特色之一,又是本质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前置条件摆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位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指南。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全文
[
PDF
799082.0 MB ] 2022.4 (9):12-17 浏览( 1190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作者:
张云飞;李娜
[摘要]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是对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之一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新概括和新表述。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将各种自然要素、自然过程、自然系统看作生命共同体或有机生态系统,坚持系统管控国土空间、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系统治理环境污染、系统修复生态安全系统、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据此,我国完善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制度体系。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科学方法论保证。
全文
[
PDF
1166523.0 MB ] 2022.1 (9):12-30 浏览( 1569 )
新概念、新历史、新世界——环境史构建的新历史知识体系概论
作者:
梅雪芹
[摘要]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史作为历史学新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包括环境史概念本身作为新知识点的广泛传播,世界各国的环境史学者在浩如烟海的著述中不断引用乃至构建新概念,从而使得多种门类的新历史得以问世。这种新概念和新历史,不啻体现了环境史对古老历史学的最直观、最显性的创新,即构筑了一套新历史知识体系。将这套新历史知识体系与已有的历史著述相整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认知关于过去的新世界,也即历史的生态世界。这不仅为历史学发展打下了新的基础,也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文
[
PDF
1469061.0 MB ] 2022.2 (9):16-28 浏览( 1585 )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实践进路
作者:
邬晓燕;张悦冉
[摘要]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生发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态短板与省思,滋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涵养与智慧,放眼于全球生态治理的交流互鉴与思维融通,其理论蕴涵和实践指向彰显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参与性与引领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的理论特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必须增强思想定力、凝聚实践合力、激发制度活力、提升话语能力、强化价值引导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与实践进路,对克服全球生态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
[
PDF
1540822.0 MB ] 2022.4 (9):18-29 浏览( 1235 )
现代性危机与生态文明的兴起
作者:
赵建军,赵若玺
[摘要]
现代性作为一种将人类从非理性及蒙昧状态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人类历史,它在充分肯定释放人类潜能的同时,也造成多种危机的凸显,生态危机、人的危机、社会危机是现代性危机的典型特征。现代性工业文明价值观下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虽然被标识为一种强有力的观念或意识形态,却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当前人们思维方式的东方转型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有益的价值遵循及实现路径。
全文
[
PDF
1264690.0 MB ] 2022.3 (9):21-30 浏览( 1443 )
从私有到公用: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环保转向(1891—1934年)
作者:
高国荣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公共土地政策经历了从片面强调开发到推进自然资源保护的重大转折。从19世纪末开始,联邦政府逐步停止了公共土地的私有化,并通过设立各类保护区将剩余的公共土地保护起来,同时对生态脆弱地带的私人土地进行回购,从而进行保护性利用,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土地政策的环保转向基本完成。1891年和1934年可谓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环保转向的两个关键节点,在此期间公共土地政策的环保转向体现得最为明显。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环保转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联邦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公共治理能力的加强。美国公共土地政策的环保转向对于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
[
PDF
2001500.0 MB ] 2022.2 (9):29-46 浏览( 1541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及其路径选择
作者:
胡春立,赵建军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对多种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抉择,在理论层面上具有科学性与优越性。实践层面,文明、现代化与技术的协同关系表明,技术是推进文明演进与塑造文明形态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均需从技术的视角深入分析。从自然技术、社会技术、抽象技术的维度全面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对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解决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等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
[
PDF
1496425.0 MB ] 2022.4 (9):30-40 浏览( 1217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惠远,冯丹阳,周美华,张强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朴素生态观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从高能耗发展到“绿色低碳发展”,从粗放式管理到精准的“绿色中国之治”,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显著成就。从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本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坚持绿色治国方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升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不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创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全文
[
PDF
1443249.0 MB ] 2022.3 (9):31-41 浏览( 1372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生态与资源平衡思想的谋划
作者:
马军;刘晴靓;张瑛洁;宋丹;罗从伟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属于“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本文从空间地域、流域环境、水源分布、气候变化、城市与农村关系以及黄河流域产业的角度,系统分析黄河流域生态失衡现象,阐明生态和资源失衡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民生建设造成的影响;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区域条件,提出科学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应用策略;基于多元统筹、协同联动机制,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绿色发展框架、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等建议。从而为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对策,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
[
PDF
1176566.0 MB ] 2022.1 (9):31-43 浏览( 1655 )
消费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
作者:
黄庆华,向静
[摘要]
“消费升级”是长江经济带乃至我国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SBM函数和ML指数测度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此来衡量经济质量发展水平,进而构建模型实证检验消费升级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下游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领先,上游次之,中游最低。(2)消费升级既可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消费升级对下游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影响作用最大,其后依次为中游城市和上游城市。最后,本文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做强消费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全文
[
PDF
1829593.0 MB ] 2022.4 (9):41-59 浏览( 1215 )
“能耗双控”到“碳双控”:挑战与对策
作者:
宣晓伟
[摘要]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当前我国要实现“能耗双控”向“碳双控”的转变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碳双控”政策能否延续“ 能耗双控”政策的做法;中央和地方如何确定“碳双控”的目标和责任;“碳双控”政策和“能耗双控”政策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如何实现有效配合;“碳双控”政策如何衔接“碳交易”“碳税”等市场手段;“碳双控”政策如何应对国外的气候政策等。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是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变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包括:一要积极扩大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范围和作用;二要发挥“碳税”“碳标准”等手段的作用;三要完善“碳双控”政策的机构和职能设置;四要构建激励相容的环境,有效激发各地开展“碳双控”工作的积极性。
全文
[
PDF
1725583.0 MB ] 2022.3 (9):42-55 浏览( 1409 )
黄河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的路径选择
作者:
郝宪印;王韧
[摘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黄河国家战略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优势与短板,通过借鉴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先进经验,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的具体路径。认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的龙头作用,需首先在龙头塑造上下功夫,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形成“一群两心三圈”的龙头发展格局;同时,还要突出自身比较优势,发挥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沿黄达海大通道,不断强化跨区域、跨流域产业协作,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
全文
[
PDF
1111803.0 MB ] 2022.1 (9):44-54 浏览( 1547 )
从个体保护到栖息地保护——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政策的演变
作者:
孙群郎
[摘要]
为了避免濒危物种的灭绝,美国联邦政府于1973年通过了里程碑式的《濒危物种法》。但该法侧重对濒危物种的个体保护,忽视了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使保护效果大打折扣。于是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修正案,对私人土地上的濒危物种栖息地进行保护,将濒危物种保护的重点由个体保护转向了栖息地保护。对栖息地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土地权利人的财产权,遭到了后者的强烈抵制,美国联邦政府因此继续调整保护政策以适当照顾私人利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政策的演变对中国濒危物种保护实现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三重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
[
PDF
1146504.0 MB ] 2022.2 (9):47-57 浏览( 1498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超大城市群的特殊性与行动路径
作者:
方创琳;王洋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四大湾区之一,主要发展指标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是对我们国家经济贡献最大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未来有望建成全球第七大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四个特殊性,即远程驱动带来的高度外向化、体制机制运行的多元化、梯度落差导致的高度差异化以及生态环境的高度同质化。我们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和集聚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美丽富饶大湾区总体建设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六个具体行动路径:远程驱动,强化大湾区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强大吸管效应,建成全球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基地;近程联动,无障碍畅通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效率;湾内互动,引导高端要素向环珠江口集聚,拓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智能撬动,加快大湾区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建成智能大湾区和智慧型城市群;绿色带动,推进大湾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成富饶美丽大湾区;体制先动,逐步理顺大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建大湾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全文
[
PDF
1201287.0 MB ] 2022.1 (9):55-67 浏览( 1600 )
“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下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选择
作者:
陈洪波,杨来
[摘要]
统筹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和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煤炭减量替代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内难以成为主体能源,且大规模发展也受诸多因素制约,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也面临常规油气资源贫乏、海外进口受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较大、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科技支撑不足和油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排放强度较高等困难与挑战。为此,应充分认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和未来现代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全面布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关注地缘政治形势演变并推进油气资源多元化开发,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油气开发利用效率,探索“油气+清洁能源”多能融合新模式。
全文
[
PDF
1825294.0 MB ] 2022.3 (9):56-69 浏览( 1378 )
1
2
您是第 2638877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