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天人合一”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颜炳罡,于媛
[摘要]
天人合一从气上说是天人一气;从理上讲是天人一理,即天人合德;就理气合一言即天人一体、民胞物与。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既是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又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在“体”的意义上对天人合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用的角度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客观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全新的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第二个结合”的典型形态。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地球生命共同体”永续繁荣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3-11 浏览( 63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陕西实践与范式创新
作者:
周峻,郭继荣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结合,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与中国实践。现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内涵阐释和话语体系构建,基于地方实践经验探索国际传播路径的研究探讨不足,特别是对地方特色传播价值的系统性挖掘尚显不足。本文立足陕西这一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基于其“生态兴则文明兴”①的历史轨迹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陕西实践与范式创新。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12-26 浏览( 40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须避免认识误区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27-31 浏览( 56 )
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的...
作者:
辛向阳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32-33 浏览( 45 )
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
作者:
孙猛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34-36 浏览( 54 )
感悟“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真理力量
作者:
陈列平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37-39 浏览( 47 )
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研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
作者:
周锐波,程建伟,吴云峰
[摘要]
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作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探究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应对于进一步释放区域生态“红利”,分好经济“蛋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5—2022年广东省57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使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模型,准确测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显著促进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这一影响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通过发挥补偿激励效应、结构调整效应、价值增值效应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后,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促进作用在粤北县域更为明显,而在珠三角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域中并不显著。区域产业基础是影响生态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发挥市场规模效应、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有助于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研究结论为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可持续性实施,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促进城乡与区域、生态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40-55 浏览( 51 )
论流域新质生产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视角
作者:
黄琦,张静
[摘要]
流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场域,其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产力潜能的激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基于经典生产力理论系统建构流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内涵,并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对流域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科学验证。研究提出,流域生态产品作为一种劳动产品,具有工具价值、固有价值和关系价值三重属性;流域生态产品价值量由修复流域生态生产能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研究认为,流域新质生产力是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背景下,在流域空间内孕育发生的,遵循“四水四定”基本原则和流域生命共同体价值导向,由绿色生态环境意识强烈的新型劳动者、流域存在物聚合而成的新型劳动对象、创新技术要素聚集的新型劳动资料等优化组合而成,具备高标准安全、高水平保护、高效能利用、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等特质的绿色生产力。本文可为丰富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完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边际贡献。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56-71 浏览( 49 )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作者:
龚联梅,何咏雪,孔令乾
[摘要]
在“双碳”目标战略驱动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实践载体,其政策红利释放与绿色发展的关联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现有文献主要从城市和行业层面评估其绿色效应,缺乏对其如何影响企业微观绿色创新行为的深层次剖析。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绿色创新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从“企业—政府—产业”三维视角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试验区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2)企业自主投资、政府激励和产业集聚,是试验区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机制,其中企业自主投资表现为“杠杆效应”而非“挤出效应”。(3)企业一般采取实质性创新策略应对试验区政策。(4)异质性分析表明,试验区的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低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72-91 浏览( 64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还是“负能”?
作者:
张国建,李慧,褚翠翠
[摘要]
“双碳”目标约束下,制造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关切。本文在构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的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对象,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该政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结论在考虑处理效应异质性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试点政策正向的外溢效应和鲶鱼效应之和大于负向的挤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综合表现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有效辐射范围为300千米并在100—200千米范围内形成集聚阴影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城市,政策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能够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为完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体系提供了启示,也为“中国之制”迈向“中国之治”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92-108 浏览( 55 )
2010—2020年东非与南部非洲11国化石能源碳排放格局演变研...
作者:
关大博,李婕,格桑央吉
[摘要]
南非是世界第十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除南非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位列世界第一。东非、南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新兴经济体正面临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压力,各国已陆续提交国家自主贡献(NDCs)承诺减排。但受限于数据缺失、统计准确性等问题,目前该地区仍然缺乏全面、细致且统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以支持其减排政策及脱碳路径的制定。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了东非、南部非洲11个国家2010年至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动态分析了各个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二氧化碳排放格局变化及原因。本研究弥补了东非和南部非洲11个国家长期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缺失,系统细分了行业和区域碳排放,实现了更高精度的碳排放核算,深入揭示了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将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东非、南部非洲等欠发达国家探索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减排路径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109-123 浏览( 44 )
《生态文明研究》入选为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
作者: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124-124 浏览( 64 )
1
您是第 3488964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