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作者:
杨朝霞;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原理是环境法最根本的事理。可持续发展观主张通过保护与发展的一体化决策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了对环境保护观的发展和超越,然而其重在解决贫困、饥饿、环境卫生等基础性问题,坚持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权利,并不追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等高阶目标,更未认识到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而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在本质上属于工业文明生态化改良主义思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主义立场,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以生态产品为逻辑起点,以具有“一体三面”关系的环境、资源、生态为基石范畴,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新质生产力”等原创性概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等标识性理念,主张以环境权为核心权利,强调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并以“五位一体”格局从“道法术器势”等维度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和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一种高水平保护观,更是一种高质量发展观,是可以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环境法是一个常被误认为领域法的文明法——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学界应协同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法律化研究,为早日形成中国自主创新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生成具有全球普适意义的生态文明学、实现生态文明观的法典化表达和国际化传播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文
[
PDF
1220.0 MB ] 2025.1 (12):3-23 浏览( 130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方法逻辑
作者:
沈满洪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严密的方法逻辑。第一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从普遍联系角度看,金山银山离不开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从永恒发展角度看,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的根基,而且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个层次是系统论方法。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大哲学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第三个层次是生态学方法。按照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要坚持生态生命观、生态优先观;参照仿生学的理论,要坚持循环发展观、社会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根本方法到具体方法的和谐统一,对于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3-13 浏览( 108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的逻辑要义、内涵意蕴与实践路...
作者:
周鑫;张满银;
[摘要]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从逻辑维度看,通过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重构,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价值属性进行重新诠释,有利于进一步确认生态要素的系统价值;通过明确高质量发展特质,有利于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从其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赋能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需要在发展理念导向、发展动力引擎和发展制度保障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14-24 浏览( 82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科学内涵与时...
作者:
罗贤宇;
[摘要]
城市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底线规约、方法指导、目标引领、价值旨归、作用功能等层面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生态建设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科学理论不仅丰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引领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创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新路径、新思路。
全文
[
PDF
1089.0 MB ] 2025.1 (12):24-35 浏览( 657 )
中国林长制改革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作者:
董玮;高洪飞;田淑英;
[摘要]
林长制改革是自然资源治理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评估其是否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在收集2013—2020年全国329个地级市林长制改革试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其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长制改革通过提高营林技术水平,改进了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率,提高了地区环境改善水平;通过提高绿色基础产业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升级程度,增强了生态产品价值在农村地区的分配,带动了地区绿色基础产业规模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林长制改革应进一步创新资源管护机制、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强化林业产权政策、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夯实“责任链”“协作链”“参与链”,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25-41 浏览( 54 )
数字技术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和传导机制研究
作者:
马艺璇;岳宇君;
[摘要]
“双碳”目标为中国不同城市间绿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契机。基于2010—2022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杜宾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并在地区之间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城市圈和大中型城市的表现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和社会认知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环境规制在数字技术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完善数字新基建,增强其对地区绿色发展的赋能作用以提升数字技术的效能,同时,增强区域间协同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地区绿色发展。
全文
[
PDF
1557.0 MB ] 2025.1 (12):36-53 浏览( 223 )
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
赵传松;赵秀青;刘传明;
[摘要]
绿色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探究中国全域及四大地区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2011—2023年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呈现升高的趋势,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地区效率最高,中部最低。(2)中国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空间差异化逐渐缩小,中部与东北地区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最为显著,超变密度差异是绿色城市更新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政策经济密度和绿色创新转化效能是影响绿色城市更新的主导因子。中国绿色城市更新各区域存在差异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提升绿色城市更新效率应该既要从区域全局视角出发又要针对区域优势进行分类施策。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42-57 浏览( 71 )
黄河沿岸城市环境治理绩效研究——基于TOE框架的实证分析
作者:
刘浈;邢占军;
[摘要]
黄河沿岸城市环境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提升沿黄城市的环境治理绩效,是决策层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TOE(技术、组织、环境)框架,以黄河沿岸4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地方政府改善环境治理绩效的路径选择,识别出三种类型的高水平环境治理绩效驱动路径,即技术辅助组织单驱动、组织辅助技术环境双驱动和技术组织环境三驱动。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高水平环境治理绩效的必要条件;组织、技术、环境的综合作用,可形成环境有效治理路径的多样组态;黄河上中下游城市高水平环境治理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沿黄城市环境治理要因地制宜地探索适配性路径,循序渐进地推动大数据发展,科学有效地配置组织内资源,全面系统地改善组织外环境。
全文
[
PDF
1121.0 MB ] 2025.1 (12):54-66 浏览( 224 )
数实技术融合、企业竞争力与绿色转型
作者:
张新月;刘智云;师博;
[摘要]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源泉,也为绿色转型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理论,并借鉴波特竞争力模型构建一个包含供应链竞争、产品竞争和经营竞争的多维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借助专利IPC分类号识别2010—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实技术融合行为,对数实技术融合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竞争力增强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实技术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提高企业话语权、促进产品优化和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打破绿色转型困境。对通过境内交易或自主改造进行技术迭代、利益相关者具有绿色发展诉求、市场竞争压力高的企业而言,数实技术融合对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补充了发挥数字技术绿色效应的机制研究,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58-73 浏览( 69 )
公众环保监督如何影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基于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解...
作者:
庄旭东;高雯玉;段军山;
[摘要]
公众是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公众环保监督力量逐渐壮大。发展绿色金融是引导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考察公众环保监督对绿色金融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公众环保监督显著地推动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而且,公众环保监督通过改善金融部门绿色资源配置、督促实体部门绿色转型升级,进而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市场化、高开放度的外部环境能够强化公众环保监督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参与主体环保意识更高时,即公众文化素养更高、政府环保作为更强时,公众环保监督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更好地得到发挥。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非正式制度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具体定位和重要作用,对构建“全民共治”治理体系、推动国家绿色金融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
全文
[
PDF
1173.0 MB ] 2025.1 (12):67-85 浏览( 165 )
1
2
您是第 3148505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