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5 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方法逻辑
作者:
沈满洪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严密的方法逻辑。第一个层次是唯物辩证法。从普遍联系角度看,金山银山离不开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从永恒发展角度看,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的根基,而且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个层次是系统论方法。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大哲学基础,这就必然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第三个层次是生态学方法。按照生态学的“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要坚持生态生命观、生态优先观;参照仿生学的理论,要坚持循环发展观、社会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根本方法到具体方法的和谐统一,对于推进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3-13 浏览( 412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维度研究——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
作者:
姬君彩,王国聘
[摘要]
在深入研究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经济内涵愈发清晰地展现出来。以绿色发展重构经济逻辑,通过生态治理创新经济机制,依托美丽中国建设探索可持续路径,并积极构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从经济视角看,该思想凸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中,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倒逼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生态经济新增长点;完善生态经济制度,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剖析这一思想的经济内涵、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不仅彰显其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价值,更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全文
[
PDF
1.0 MB ] 2025.3 (12):3-15 浏览( 21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天人合一”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
颜炳罡,于媛
[摘要]
天人合一从气上说是天人一气;从理上讲是天人一理,即天人合德;就理气合一言即天人一体、民胞物与。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既是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又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在“体”的意义上对天人合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用的角度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客观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全新的生态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第二个结合”的典型形态。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地球生命共同体”永续繁荣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3-11 浏览( 63 )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超越
作者:
杨朝霞;
[摘要]
人与自然关系原理是环境法最根本的事理。可持续发展观主张通过保护与发展的一体化决策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了对环境保护观的发展和超越,然而其重在解决贫困、饥饿、环境卫生等基础性问题,坚持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权利,并不追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等高阶目标,更未认识到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而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在本质上属于工业文明生态化改良主义思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革命主义立场,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以生态产品为逻辑起点,以具有“一体三面”关系的环境、资源、生态为基石范畴,提出了“生命共同体”“新质生产力”等原创性概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等标识性理念,主张以环境权为核心权利,强调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并以“五位一体”格局从“道法术器势”等维度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和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一种高水平保护观,更是一种高质量发展观,是可以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环境法是一个常被误认为领域法的文明法——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学界应协同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法律化研究,为早日形成中国自主创新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生成具有全球普适意义的生态文明学、实现生态文明观的法典化表达和国际化传播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文
[
PDF
1220.0 MB ] 2025.1 (12):3-23 浏览( 202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陕西实践与范式创新
作者:
周峻,郭继荣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结合,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为破解全球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与中国实践。现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内涵阐释和话语体系构建,基于地方实践经验探索国际传播路径的研究探讨不足,特别是对地方特色传播价值的系统性挖掘尚显不足。本文立足陕西这一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基于其“生态兴则文明兴”①的历史轨迹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陕西实践与范式创新。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12-26 浏览( 40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的逻辑要义、内涵意蕴与实践路...
作者:
周鑫;张满银;
[摘要]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从逻辑维度看,通过对传统生产力理论进行重构,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价值属性进行重新诠释,有利于进一步确认生态要素的系统价值;通过明确高质量发展特质,有利于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从其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论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赋能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实践中,需要在发展理念导向、发展动力引擎和发展制度保障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14-24 浏览( 206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闻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与创新路径
作者:
连文超,王灿发
[摘要]
本文以第二十六届至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 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实践与创新路径。 研究发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由中央核心媒体、 省级主导媒体、 地市级支撑媒体三级架构构成; 叙事框架经历了历时性演变, 呈现共时性多元特征; 话语内容呈现为核心话语、 延展话语与边际融合话语的立体多元结构。 在社会发展与媒介技术迭代背景下, 话语体系创新要从话语主体功能优化、 叙事框架多维协同、 内容分众化与深度化三个层面突破, 以解决内容同质化、 微观叙事缺失等问题, 推动理论传播的实践转化与全球价值共鸣。
全文
[
PDF
1.0 MB ] 2025.3 (12):16-29 浏览( 18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科学内涵与时...
作者:
罗贤宇;
[摘要]
城市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底线规约、方法指导、目标引领、价值旨归、作用功能等层面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生态建设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科学理论不仅丰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引领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创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新路径、新思路。
全文
[
PDF
1089.0 MB ] 2025.1 (12):24-35 浏览( 724 )
中国林长制改革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作者:
董玮;高洪飞;田淑英;
[摘要]
林长制改革是自然资源治理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制度创新,为评估其是否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在收集2013—2020年全国329个地级市林长制改革试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其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长制改革通过提高营林技术水平,改进了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率,提高了地区环境改善水平;通过提高绿色基础产业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升级程度,增强了生态产品价值在农村地区的分配,带动了地区绿色基础产业规模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了地区绿色发展。林长制改革应进一步创新资源管护机制、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强化林业产权政策、发挥绩效考核作用、夯实“责任链”“协作链”“参与链”,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
全文
[
PDF
1.0 MB ] 2025.2 (12):25-41 浏览( 168 )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须避免认识误区
作者:
张永生
[摘要]
全文
[
PDF
1.0 MB ] 2025.4 (12):27-31 浏览( 56 )
1
2
3
4
您是第 3489080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