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践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
史丹 张成 周波 杨璐
[摘要]
作为一种以产权理论和市场交易手段为核心的减排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在先期开展的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之后,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 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者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征收碳税的减碳机制比较、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这四个维度,系统归纳、梳理和评价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最新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碳排放权交易领域未来可能拓展和细化的研究方向,以便为研究我国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节能减排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
[
PDF
1099.0 MB ] 2017.4 (4):93-110 浏览( 4254 )
空气质量对股票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作者:
孟祥旭 李增刚
[摘要]
作者以PM2.5为例,实证研究了空气污染对股票市场投资行为 的影响,找出了金融中心城市PM2.5浓度的变化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环境质量影响经济绩效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海,PM2.5浓度增加一个标准差会使第二天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益率降低0.18%,并且结果是稳健的;而由于深圳全年空气质量较好,PM2.5浓度尚未达到影响人们股票投资行为的程度,因而PM2.5浓度的变化对深证综合指数日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投资者在地理上非常分散,但因为金 融中心城市的股票市场影响力量较集中,所以当地空气质量会对股票市场收益率产生影响。作者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即空气质量影响健康,健康的变化又会影响股票投资者的情绪和认知, 进而影响股票投资决策,并影响股票市场收益率。
全文
[
PDF
1036.0 MB ] 2017.4 (4):79-92 浏览( 3878 )
中国林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估:基于时空格局分析
作者:
鲁莎莎 姚月 张大红 米锋 顾艳红 高显俊
[摘要]
林业生态安全是指森林、 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处于安全且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得到保证的状态。作者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并测度了1999~2012年中国及31个省份森林、湿地、荒漠及林业系统的生态安全指数和相对指数,深入剖析中国林业生态系统 及其三大子系统的生态安全时空演变与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呈持续改善趋势,三大林区的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改善显著,西部部分地区则有退化迹象。②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总体呈现一定程度恶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湿地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高,上海及河南的恶化程度较为严重。③荒漠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呈大幅度波动且有小幅度恶化态势, 南北差异显著,秦岭— 淮河线以南明显优于以北地区, 但以南地区有退化趋势,而以北地区呈现改善态势。④中国林业生态安全指数由1999年的0.5567增加到2012年的0.5813,林业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 “南高北低” 的分异规律,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林业生态安全水平较高,中部和南部省份的林业生态安全改善最为显著,新疆、宁夏、西藏等地的林业生态安全需重点关注。
全文
[
PDF
1220.0 MB ] 2017.4 (4):61-78 浏览( 3877 )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历程、特征与启示
作者:
胡安俊 肖龙
[摘要]
日本是亚洲最早实行国土规划的国家。自1950年制定 《国土综合开发法》以来, 随着国土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日本先后制定实施了六次国土综合开发(形成)规划,极大地促进了国土空间的优化与均衡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以问题为导向的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背景和演化历程,进而从规划理念、产业特征、空间模式、实施主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演化特征。最后,结合当前中国国土开发面 临的经济放缓、发展不平衡、编制程序不规范、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突出问题,从国土规划理念转变、定居圈建设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官产学结合与公众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方面讨论了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全文
[
PDF
1078.0 MB ] 2017.4 (4):47-60 浏览( 3906 )
东北振兴战略是否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
赵勇 刘金凤 张倩
[摘要]
东北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其本身的实施成效,还有助于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其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作者在1994~2015年中国20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了东北振兴战略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效应。研究发现,东北振兴战略既没有明显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也没有明显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应注重区域政策设计的长期结构调整导向,改进区域政策设计的援助方式,提高区域政策执行的到位性和协同性,完善区域政策执行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全文
[
PDF
1072.0 MB ] 2017.4 (4):27-46 浏览( 3831 )
中国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层级与方阵
作者:
倪鹏飞 王雨飞 丁如曦
[摘要]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测度是个重要问题。基于新发展理念,遵循发展水平测度的相关原则,作者构建了由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绿色生态、开放互联和基础设施等六个分项组成的指标体系,并结合国家颁布的最 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对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69个样本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全国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极化现象较为严重;从层级看,样本城市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的综合发展水平明显领先全国 平均水平且城市之间竞争激烈; 从区域看,“东强西弱” 的发展格局非常明显;从指标体系的六个分项看,创新驱动是发展的关键动力和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但极化效应更为明显,是第二、三、四方阵的普遍短板。进入新时代,一方面,需要促进中国城市发展和转型由第一方阵向其他方阵扩散, 进而实现各层级和方阵间的平衡、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各大城市需遵循 “扬长、补短、抓关键” 的原则, 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升自身综合发展水平。?
全文
[
PDF
1361.0 MB ] 2017.4 (4):3-26 浏览( 3976 )
低碳发展背景下康养和旅游的关系及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实践
作者:
[摘要]
2017年6月13日~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广元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 (2017·经济学) ——低碳发展与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中国·广元) 国际论坛”在四川省广元市顺利召开。论坛围绕低碳发展和生态康养旅游的主题,就低碳发展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培育以及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经验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将健康养生与旅游相融合,是一种新兴的低碳产业、 绿色产业,为区域和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既符合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顺应全球绿色发展转型的趋势,又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优质生态产品和健康养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密切相关。《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也就相关问题对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西教授进行了专访。
全文
[
PDF
893.0 MB ] 2017.3 (4):106-112 浏览( 3759 )
能源消费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 &nbs...
作者:
吴利学
[摘要]
能源消费既是“长期问题”, 又是“短期问题”。与产出等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类似,能源消费变化也同时包含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两个方面,且二者的基本特征和影响机制存在着本质性差别。只有区别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才能更为准确地认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决定机制。 尽管中国能源问题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短期变化重视不足,尤其对于能源消费短期波动的特征、机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的分析不够充分和完善。作者在梳理国内外能源经济, 特别是能源效率研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述能源消费短期波动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评述能源消费波动相关研究的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全文
[
PDF
1080.0 MB ] 2017.3 (4):92-105 浏览( 3654 )
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
作者:
禹湘 王苒 武占云
[摘要]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园区是中国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促进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3年联合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作者选取参与试点工作的18家工业园区为样本,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科研投入等因素对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园区生产总值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且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证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能源强度与园区碳排放显著正相关;产业结构和科研投入对园区碳排放影响也十分显著,且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对减少园区碳排放的效果还不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应采用差异化的低碳发展路径来实现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
全文
[
PDF
1036.0 MB ] 2017.3 (4):80-91 浏览( 3650 )
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 &...
作者:
张小溪 郭路
[摘要]
面对政府间接调控越调越涨的现象,作者从保障性住房视角出发,基于静态一般均衡框架,分别构造了包含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模型。在满足生产规模不变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下,求出均衡解,并对所求出的均衡进行了福利分析。作者发现通过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税收来建设保障性住房,比通过提高企业的税收更加有效;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仅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也会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将使得房地产企业对商品性住房的价格控制有所下降。最后作者认为在稳定保障性住房建设收入来源方面,政府需要设计合理的税收结构,对家庭部门征收一定的房地产税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全文
[
PDF
2507.0 MB ] 2017.3 (4):63-79 浏览( 3772 )
加强中印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意义与合作领域 &nbs...
作者:
王谋
[摘要]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和印度同属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团。近年来,由于发展水平不同,中印两国在减排意愿、排放峰值、是否出资等问题上立场出现差异。 中国倾向于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而印度受发展水平限制,仍然继续坚持和强调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立场。部分问题上的立场差异虽未导致中印气候合作的瓦解,但在合作诉求、未来趋势和重点领域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识别。 作者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排放空间的共同诉求仍然是未来两国开展气候合作的基础。 加强中印气候合作,不仅有利于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同争取和捍卫公平发展权益,还能成为拓展中印合作行动、 增进中印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对外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潜在平台。在后《巴黎协定》时期,中国仍需继续保持和推进与印度的气候合作,加强已有合作机制,并在公平发展方案、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文明研究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全文
[
PDF
1023.0 MB ] 2017.3 (4):53-62 浏览( 3863 )
供给侧视角下的城镇化、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
作者:
董昀 李鑫
[摘要]
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正面临转型。尽管从需求角度理解城镇化的功能仍有一定意义,但城镇化在促进创新、 改进供给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应引起重视。作者的理论文献综述表明:第一,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通过集聚经济机制对创新的孕育;第二,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性,但对于产业内的知识溢出与产业间的知识溢出,究竟何者更为重要,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第三,21世纪以来, 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城市对知识工人的吸引力,创意城市理念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力践行。作者认为,在进入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应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来增强城市的创新功能,促进有效供给的增加,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全文
[
PDF
1109.0 MB ] 2017.3 (4):37-52 浏览( 3599 )
中国城市生产率变化和经济增长源泉:2001~2014...
作者:
刘建翠 郑世林
[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 也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点所在。 作者以中国4个直辖市和283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测算了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各要素投入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05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2005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物质资本驱动特征;②受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影响,2012年以来中部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程度最高,呈现出“粗放”特征,2014年中部城市物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分别为127.77%和-36.6%; ③按照不同类 型城市分组来看,2012年以来四线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出现大幅下降, 而一、 二线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出现了复苏迹象。
全文
[
PDF
1348.0 MB ] 2017.3 (4):16-36 浏览( 3535 )
论经济发展的本真复兴 ...
作者:
金碚
[摘要]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能确保追求财富的自由选择和平等权利的制度和社会机制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最强劲的动力推动经济飞速增长,使得人类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了无节制消费主义和财富欲望不可遏制等严重问题的出现并有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发展背离其本真性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人类发展需要进行第二次启蒙以实现其本真复兴。人类发展的本真复兴, 就是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再次审视科学理性的根本价值目标。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有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中,才能生生不息、健康生存和繁衍。让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理念更自觉地体现其本真性, 将昭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增长前景和本真价值的真正复兴。
全文
[
PDF
1046.0 MB ] 2017.3 (4):3-15 浏览( 3872 )
气候变化问题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n...
作者:
张莹
[摘要]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作者梳理了气候变化问题经济分析主要采用的模型工具,回顾了不同类型模型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结构特点。现有经济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无法合理地解决各种不确定性问题,也难以准确刻画技术进步以及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损害,因此有可能低估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同分析所使用的贴现率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现有的分析框架无法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存在的异质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经济学者开始尝试将分析传统经济问题时使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智能体模型等新工具用于分析气候变化问题,评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展望未来,中国应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分析模型工具,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校准获得的关键参数和数据,将评估结果与国外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标,并建立相应的参数数据库。
全文
[
PDF
1186.0 MB ] 2017.2 (4):82-102 浏览( 3628 )
四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 &nb...
作者:
王文军 王文秀 吴大磊 石宝雅 赵黛青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作者从经济建设生态化、社会发展生态化、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化、文化和制度生态化四个维度构建了包括三个层级45个基础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显著性,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案例进行测算,通过属性层次模型分别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和四个维度的建设状态,分析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特点。评价结果较好地展现出广东省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状态和特点:经济建设生态化效果显著的城市包括深圳、东莞、韶关、广州和茂名;社会发展生态化效果显著的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中山、珠海和惠州;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化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河源、肇庆、韶关、清远和梅州;生态文化宣传和制度生态化发展较好的前五位城市分别为佛山、广州、深圳、珠海和汕头。评价结果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四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全文
[
PDF
1168.0 MB ] 2017.2 (4):50-64 浏览( 3826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的对策研究  ...
作者:
于法稳
[摘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企业向广大农村转移的同时,也将污染蔓延到广大农村。农村生态治理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及其环境的破坏、工业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养殖污染,还包括农村生活环境恶化。当前,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导致农村生态治理存在理念缺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能力弱、机制保障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为切实推进农村生态治理进程,各级政府应将其与新型城镇生态建设放在同等地位,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三是创新与整合技术,支撑农村生态治理;四是创新治理机制,提升农村生态治理水平。
全文
[
PDF
1074.0 MB ] 2017.2 (4):34-49 浏览( 3650 )
京津冀协同治理研究:模式选择、治理架构、治理机制与社会参与 &n...
作者:
王欣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需要相应的跨区域治理架构和机制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作者应用制度分析视角和方法,从治理模式选择、治理结构搭建、治理机制设计及社会参与引导四个维度入手,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进展和面临问题,在分析借鉴国外大都市区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体系。作者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在模式选择上,突出功能中心,弱化行政中心,采取国家战略统筹下的基于功能中心定位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在治理结构上,构建横向涵盖包括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在内的多领域,纵向贯穿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多层次的协同治理架构;在治理机制上,综合运用行政管理、市场配置和社会网络等方式,构建激励相容的资源投入、协同合作、利益分配和制衡监督机制;在社会参与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管理将社会组织纳入协同治理系统之中,探索运用PPP等模式创新,构建政、商、民利益联合体,推进跨区域治理的多元化实现。
全文
[
PDF
1198.0 MB ] 2017.2 (4):16-33 浏览( 3984 )
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的困境与突破 &n...
作者:
王飞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实力有限且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处于被援助和被约束的地位。作为一种全球气候治理公共产品,气候融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作者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例,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角度对气候融资的困境及突破方式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面临融资缺口大、地区分布不均和融资渠道窄、类型集中两大问题。未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应积极参与气候融资,尤其要加强南南合作,从建立各自国家气候变化基金入手,与国际援助对接;同时,重点发展开发性金融与绿色金融产品,坚持贡献与补偿相匹配原则,争取更多的气候适应资金。
全文
[
PDF
1142.0 MB ] 2017.2 (4):65-81 浏览( 3844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nbs...
作者:
宋迎昌
[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学术探讨和地方实践由来已久,但进展缓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从战略高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识形成,解决多年存在的区域发展差距大、北京大城市病突出和区域雾霾污染严重等问题。统筹协调、层层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确立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些战略措施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重视经验借鉴和跟踪研究;二是要继续细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三是要对雄安新区全新的建设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四是要研究制定统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通州城市副中心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一揽子政策。
全文
[
PDF
1060.0 MB ] 2017.2 (4):3-15 浏览( 3805 )
1
2
您是第 3014912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