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研究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首 页
期刊介绍
顾问编委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微信号:uesjournal
期刊检索
全部年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0 年
全部期
No.1
No.2
No.3
No.4
关于本刊
主管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单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创刊时间
:2014年9月
邮发代号
:82-247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国外代号
:BM2001
国内刊号
:CN 10-1979/C
国际刊号
:ISSN2097-454X
首页
>
期刊目录
城市治理专题笔谈——主持人语
作者:
李培林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显著放缓,但城镇化的巨轮仍在破浪前进。2002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15年预计达到55.8%,2020年将达到60%。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如此迅猛,不仅仅是因为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远高于乡村,还因为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全文
[
PDF
630.0 MB ] 2015.2 (2):3-4 浏览( 3729 )
引领智慧城市话语权,打造未来城市新形态——“2015智慧城市论坛...
作者:
丛晓男 刘治彦
[摘要]
全文
[
PDF
908.0 MB ] 2015.4 (2):106-110 浏览( 3566 )
在新常态下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徐匡迪院士访谈录
作者:
[摘要]
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这对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定位等问题对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进行了专访。
全文
[
PDF
847.0 MB ] 2015.4 (2):100-105 浏览( 3644 )
城乡收入差距会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吗?——基于IPAT扩展模型的实证...
作者:
胡雷
[摘要]
目前国内外关于收入差距如何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作者利用我国2000年~2012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基于IPAT扩展模型,实证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支持了Boyce等人的观点,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研究中引入了城乡收入差距比和能源效率的交乘项,发现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因此,政府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中,除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之外,还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全文
[
PDF
1009.0 MB ] 2015.4 (2):87-99 浏览( 6505 )
“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方向
作者:
俞海 张永亮 任勇 周国梅 陈刚 王勇
[摘要]
“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中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作者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四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环境现状,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环境保护形势进行研判。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用“绿色化”引领“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化环境保护基础制度改革、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建立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实施重大“绿色化”行动和创新“绿色化”政策工具等政策方向,为“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全文
[
PDF
1120.0 MB ] 2015.4 (2):75-86 浏览( 3838 )
中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基于第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
作者:
李玉红
[摘要]
从村庄层面看,中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那些非农人口和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但依然实行农村行政管理的村庄,这些地区有两个特征,其一,受工业化驱动从而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集聚,表现出城镇雏形,其二,实行农村管理方式,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体现了乡村特征。通过对第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进行估算,发现我国村庄层面的工业就业分布呈现“分散”和“肥尾”特征,在乡村地区大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分散的同时,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工业就业人员;我国乡村半城市化水平较高,且有增长和深化趋势;半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激发各级政府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提升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全文
[
PDF
1016.0 MB ] 2015.4 (2):60-74 浏览( 3812 )
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研究
作者:
陈洪波 王新春
[摘要]
建筑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由于建筑数量多、单体建筑排放量少、排放源分散等问题,导致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和监测难度较大。目前,对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边界界定、组成内容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国内外对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尚未形成系统、一致的方法。作者在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现有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核算方法,采用两个层级来划分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精确度水平,针对集中采暖建筑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难点和重点,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以期为我国建筑领域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核查和碳交易提供参考。
全文
[
PDF
977.0 MB ] 2015.4 (2):49-59 浏览( 4074 )
空间功能分工能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吗?——基于2003年~2011...
作者:
赵勇 齐讴歌
[摘要]
加强区域合作和推进空间功能分工是当前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但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空间功能分工是否能够缩小地区差距仍是有待验证的命题。作者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16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证实: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之间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随着空间功能分工的深化,地区差距会扩大,但当空间功能分工超过转折点后,地区差距则会缩小。通过对比中国主要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发现:截止2011年,中国仅有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另有部分城市群正在或即将跨越拐点,但仍然有一半左右的城市群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段,其中一些城市群跨越空间功能分工的拐点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此外,本文还为城市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该城市到大港口的距离存在着三次的“∽”型曲线关系提供了间接证据, 即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市服务业集聚效率较高,而中部地区集聚效率较低。上述结论意味着,在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推进空间功能分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城市群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全文
[
PDF
1141.0 MB ] 2015.4 (2):29-48 浏览( 4049 )
气候变化评估模型中贴现率的敏感性分析及其伦理意义
作者:
黄蕊 刘昌新 刘筱
[摘要]
作者模拟了不同纯时间贴现率和不同减排方案对全球及各国福利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减排方案下,与纯时间贴现率为1.5%时相比,当纯时间贴现率为0.1%时,全球累积效用变大,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累积效用值变化较大;当纯时间贴现率为3%时,全球累积效用变小,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累积效用值变化较大。不同的减排方案对各国的福利值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总体来看,Nordhaus方案下,俄罗斯和印度的累积福利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其次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Stern方案下,印度、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俄罗斯的累积福利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累积福利的损失率不断增大;WZW方案下,印度、俄罗斯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累积福利都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欧盟和日本的累积福利受到的影响最小;三种减排方案下,欧盟和日本的累积福利受到的影响较小。
全文
[
PDF
981.0 MB ] 2015.4 (2):16-28 浏览( 4636 )
地价、房价和城市空间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作者:
丁成日 牛毅
[摘要]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论证土地价格与房价的关系,以期进一步认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价格形成机制。首先,基于城市经济理论模型,在开放和单中心城市模型框架下,印证了土地需求是派生需求,即土地是住房生产函数的一个投入要素,因而土地价格受住房价格的影响,随着到市中心距离的增加,房价不断下降,带动地价以更快的速率随之下降。其次,基于北京市1999年~2003年的土地出让和房地产交易数据,估计了北京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趋势和住房生产函数。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北京房价上升对地价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房价的不断上升促使投资者和开发者形成房价会持续走高的预期,从而进一步抬升土地价格,只有当房价得到一定控制之后,土地价格才会得到抑制。
全文
[
PDF
1092.0 MB ] 2015.4 (2):3-15 浏览( 4041 )
中国省域工业废水重金属排放绩效差异研究
作者:
张家旗 苗长虹
[摘要]
作者基于环境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效率测算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重金属排放绩效指数(MHPI ),测算了我国2003年-2011年29个省份的工业废水重金属排放绩效。研究发现:受技术进步的推动,我国大部分省份MHPI不断提高,而体现追赶效应的技术效率作用不够突出,贵州、青海、江苏、宁夏的MHPI则趋于下降;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MHPI均有所改善,中部累计改善幅度最高,东部、西部次之,东北最低,但各区域MHPI变化表现出趋同态势;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高估了各省份的工业生产绩效指数(MIPI),将MHPI和MIPI按高、中、低组合成9种类型,我国大部分省份处于中一中组合,但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北、湖南、新疆、四川呈现高一高组合,河北、河南呈现高一中组合,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江苏则呈现出低一低组合,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青海、宁夏呈现低一高组合,贵州则呈现低一中组合。
全文
[
PDF
1114.0 MB ] 2015.3 (2):29-43 浏览( 3973 )
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基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视角的分析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摘要]
作者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份额变动和份额一偏离分析方法,以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为视角,考察2001年一2011年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变动原因。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呈现出先集聚后分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即2001年—2005年,制造业向东部地区集聚;2005年一2011年,制造业则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中部地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中国2005年一2011年的制造业区域转移主要是地区间产业竟争优势的变动所致,而不是来源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动,即东部地区由竟争优势向竟争劣势转变,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由竟争劣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地区制造业的增长路径,但其长期效果受竞争优势的影响明显。东部地区里需加快产业升级并重塑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应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优势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全文
[
PDF
1154.0 MB ] 2015.3 (2):82-96 浏览( 3933 )
近年来国内城市治理研究综述
作者:
吴金群 王丹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城市管理必然转向新型的城市治理。作者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从理念之争、体制改革、议题聚焦、中外城市的案例研究等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城市治理的研究进展。总体上,我国城市治理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在学科的多元性和议题的广泛性上特征明显,但仍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欠缺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依然需要进一步互动对接。
全文
[
PDF
1039.0 MB ] 2015.3 (2):97-112 浏览( 3966 )
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及其特征——基于三个维度的分析
作者:
许德友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均衡引发了国内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这种区际产业转移既是区域间要素享赋动态变化的体现,也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路径。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外部需求的恶化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张,在市场推动和区域政策多重力量作用下,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作者基于对文献资料和实践案例的思考,从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为什么转移、向哪里转移、怎么样转移”三个维度,即转移的动力与阻力、范围与方向、模式与政策三方面,立体式剖析发生在中国内部空间的产业转移,以求全面而深入地刻画当前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特征及成因。
全文
[
PDF
1084.0 MB ] 2015.3 (2):67-81 浏览( 3888 )
户籍歧视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作者:
戎梅 白联磊
[摘要]
作者尝试构建歧视性户籍制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含了人力资本筛选机制和收入不平等机制;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又考虑了城市人口规模收益和拥挤效应等因素,力图弥补既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对城市经济稳态增长路径的分析表明,相对于无户籍差异情形,户籍差异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将提高均衡的城市物质资本存量和户籍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本吸纳机制将提高城市总体产出水平,这是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缓慢的经济根源。但是,歧视性户籍政策的存在是由强到弱直至消失的内生变迁过程。双城市模式的分析表明,在劳动力供给趋紧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对减轻户籍歧视具有积极意义。
全文
[
PDF
1389.0 MB ] 2015.3 (2):44-66 浏览( 3888 )
特大城市的环境治理:技术张力与边界刚性
作者:
潘家华
[摘要]
城市规模的扩张受到空间、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环境要素的刚性制约,技术的突破能不断舒缓环境容量对城市规模的约束。因此,特大城市的环境治理是技术张力和边界约束的均衡。技术张力的内在制约表明,虽然科学理性的技术选择有助于舒解特大城市的环境压力、提升环境容量,但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刚性的约束,单纯的工程技术途径难以无限破解边界约束等原因,特大城市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来明确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均衡配置公共资源,以消除特大城市无序扩张的源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文
[
PDF
1024.0 MB ] 2015.3 (2):3-13 浏览( 4274 )
中国城镇化中的“放权”和“地方化”——兼论县辖镇级市的政府组织架...
作者:
顾朝林
[摘要]
我国小城镇面广量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发展缺乏土地、规划、建设、财政等要素配置功能,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商贸等发育水平也较低,无法支撑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基于中国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视角,从“放权”和“地方化”两个方面破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可持续难题,提出从行政区划改革入手设置县辖镇级市;通过扩权强镇建设行政区和社会经济自治体兼顾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政府治理模式;并以青岛平度市南村镇为案例,探讨了县辖镇级市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
全文
[
PDF
1033.0 MB ] 2015.3 (2):14-28 浏览( 3956 )
CGE模型在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晓 张希栋
[摘要]
作为政策模拟与政策分析模型的主流工具之一,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因其具有可以将经济、能源和环境等多领域问题放在一个模型中联合考虑、模拟政策变动对多个子系统的冲击效果等系统分析问题的优势,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作者分别考察近年来(重点为2010年以后)国内外在经济—能源—环境(简称3E)的综合分析以及在资源、环境(包括贸易与环境)等方面CGE模型的应用情况,归纳各种CGE模型的应用特点及适用范围,为深入利用CGE模型进行资源环境学研究提供全景式文献评述。
全文
[
PDF
1096.0 MB ] 2015.2 (2):91-112 浏览( 3853 )
城市区位视角下的农民工收入分布——宁波市的实证研究
作者:
杨思思 张展新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工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者基于2012年宁波市外来人口调查数据,考察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收入的空间分布,并讨论人力资本收入回报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总体上宁波市流动人口收入和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近似椭圆型形状,分布于外围城区的农民工平均收入最高,五县市次之,中心城区最低。农民工的区位分布显著地影响收入水平,相比于中心城区,分布于外围城区和五县市的流动人口与收入显著正相关;(2)宁波市外围城区农民工的正规化就业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合同签订率高于中心城区和五县市;(3)以初中受教育程度农民工为参照,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的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农民工与收入不显著相关,而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显著正相关。分布于五县市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性收入不显著相关。
全文
[
PDF
1580.0 MB ] 2015.2 (2):74-90 浏览( 4188 )
基于Vague集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
作者:
李群 崔春生 王宾 张灵蕤
[摘要]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关系问题是“四化同步”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作者运用Vague集理论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Vague集理论的相似度模型,对2011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二者的协调度较低,新型城镇化的Vague值相对高于农业现代化,较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这与目前中国二元经济的现实是相匹配的。基于此,作者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深化农村现代化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力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参考。
全文
[
PDF
970.0 MB ] 2015.2 (2):61-73 浏览( 4062 )
1
2
您是第 3014878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7号《生态文明研究》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361626